作者:李长安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6-18 9:31:36
选择字号:
李长安:“人口拐点”为均衡教育资源创造条件
 
教育是一项以培养人、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社会活动,人口数量的变动对教育活动会产生重大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人口的增长速度逐年降低,并将在未来几年之后进入“拐点”阶段。因此,应加快基础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抓住“人口拐点”可能带来的历史性机遇,为均衡教育资源创造更好的条件。
 
虽然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就已经制定,但真正得到贯彻落实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此后,我国的人口增长率逐年降低,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不断加强和完善,人口出生率出现持续稳步下降的态势。1991年人口出生率为19.7‰,2008年降至12.1‰,13年下降了7.6个千分点,目前我国年净增人口已不足1000万。根据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的预测,我国的人口抚养比将在2013年达到最低值38.3%,此后该数值将出现“拐点”并开始上升。在劳动力数量方面,我国农村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状况将在2015年左右消失,“人口红利”也将随之逐年减少,这意味着中国将正式步入“刘易斯拐点”阶段。
 
人口数量的减少直接对教育需求产生影响。在基础教育方面,入学人数持续减少。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在校小学生已经连续13年持续减少,从1995年的13195.15万人逐年减少到2007年的10331.51万人;2008年,初中在校生5584.97万人,比上年减少151.22万人。随着在校人数的减少,中小学学校的数量也出现下降。2007年全国共有小学32.01万所,比上年减少2.15万所;初中学校5.94万所(其中职业初中0.03万所),比上年减少0.15万所。
 
“人口拐点”的到来,为基础教育的改革和资源分配均衡创造了难得的机遇。首先,教育经费投入可以更多地投向薄弱的农村地区和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不久前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规定,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将达到GDP的4%。虽然学生数量越来越少,但教育经费投入的总量却在不断增加,这意味着生均经费的标准将得到提高。当前城乡教育不平等的最典型表现,就是教育经费投入在城乡之间分配的不均衡。因此,在未来的教育经费投入中,如果能加大向农村教育的倾斜力度,那么城乡教育经费的差距就能持续缩小,直至平等。
 
“人口拐点”还为均衡城乡的师资力量创造了条件。按照现行教师编制标准,农村初中、小学的教师每人负担学生数分别为18人和23人,而城市初中、小学分别为13.5人和19人。值得关注的是,当前我国的师资出现了城市过剩、农村不足的结构性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选择在城市里上学。但由于户籍制度的原因,他们却无法享受到城市师资。如果能将更多的农村孩子纳入城市教育体系,使他们能平等地接受同等质量的教育水平,不但能充分利用城市过剩的师资力量,还能促进城市化的发展速度,这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根本之道。
 
要抓住“人口拐点”给均衡教育资源带来的机遇,需要我们加快教育体制改革。特别是要重视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机制,保证教育经费投入能更多地用于农村基础教育。要尽快打破城乡户籍制度的限制,使数以亿计进城农民的子女能平等地享有城市教育的机会。只有这样,均衡教育资源的目的才能达到,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纲要规定的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才能顺利实现。(作者系对外经贸大学副教授)
 
《科学时报》 (2010-6-18 A1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珠穆朗玛峰因何成为世界最高 极目卫星团队在伽马暴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实践十九号卫星成功发射 他们的15年“铸剑”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