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婧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发布时间:2010-11-19 8:41:24
选择字号:
深圳大学聘任制改革:未明确提取消行政级别
“只是院长这个级别与普通教师一样采取聘任制而已”
 
十月,一项酝酿了五年的人事制度改革在深圳大学正式实施。
 
改革结果如下——校长章必功表示自己可以“不要正厅级”,但这不能由他决定;教授们期待着“教授治校”,但现在却“从教授变成了‘教授工’”;号称打破所有人的“铁饭碗”,其实只是从此之后进入深大的老师们,铁饭碗没了。
 
在深圳大学开放的草坪上,一名教代会成员说,“中国的高等教育是不改不行了,我们确实都支持改革,但放在第一位的一定是自己的利益。最后的结果就是,我们投票通过了改革方案。但改革的对象,其实不是我们。”
 
改革,没有退路
 
这场改革已经酝酿了5年。5年前,章必功开始担任深圳大学校长。他上任之际,正是中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风起云涌之时。
 
2003年,章必功的母校——北京大学掀起了“引入竞争,不升即离”的人事制度改革,引发全国高校的强烈反响。此后,中山大学的人事制度改革悄然敲定,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南京大学、西南交大等学校也随之行动起来。
 
2006年,广东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省人事厅等联合发出《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在高等学校工作人员中全面推行聘用(聘任)制度。
 
今年61岁的章必功,自深圳大学建校第二年起就从北京远赴加盟,从此扎根深大26年,在深圳大学教师中很有口碑。多名教师向《中国新闻周刊》评价道:“章校长想干点事情。”
 
“想干点事情”的章必功,上任不到半年,就成立了12人的“人事制度改革方案课题组”,开始制定人事制度改革方案。这一想法虽比广东省的《意见》来得更早,但2005年11月拟出方案初稿之后,共修改了46次才形成了2007年10月的方案讨论稿。
 
改革方案的核心内容是深圳大学“将逐步淡化行政本位,实行全员聘用制,今后全校所有教职员工不再具有传统的国家干部身份,每个岗位能上能下”。
 
那时,深圳大学前任校长罗征启曾经找到章必功说,“我当年是一个人说了算,你现在是在一个体制下的改革;我领着贫农干,你领着富农干。”
 
从教代会的讨论到大规模进入教师层面的广泛讨论,在讨论中过了两年。然后,深圳大学的改革突然进入了快车道。
 
2009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发展广州、深圳两地作为珠三角的中心。这样一来,深圳高校发展滞后的局面,一下子成了地区改革的障碍。
 
这一年6月,时任深圳市委书记的刘玉浦到深圳大学调研后说,“深圳大学的一些人事分配制度等方面,甚至还不如许多其他学校。”
 
国务委员刘延东在视察深圳大学时更明确表示,“深圳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排头兵,深圳大学设在这里,应该与特区同成长,办出特色,争取在高等教育方面也排在前列。”
 
压力从此自上而下地笼罩了深圳大学的每一位老师,改革成为深圳大学没有退路的事情。
 
“教代会共进行了两次投票”,一位老师为《中国新闻周刊》描述当时的场景,“第一次投票的气氛非常紧张,教代会的一些成员在投票前就放出风,说要投反对票。但这个时候离深圳大学向深圳市政府汇报的时间已经很短了,所以学校领导必须要保证投票能通过。改革方案做了紧急调整,整个改革方案变得非常温和,几乎没有触动任何人的利益。这样,到第二次投票时,就没有任何悬念地通过了。”
 
人事改革:目的,或前提?
 
事实上,在章必功设计的《深圳大学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总体方案》共有六项基本内容:1.实行“全员聘任,签约履聘”的人事分配制度;2.建立和完善高端人才引进、培养与管理机制;3.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4.推进科研管理改革和学科建设,做强做大优势学科;5.推行“学术主导”的内部管理体制;6.创建“立法办学”的办学保障体系,构建立足“自主办学”的高校法人治理结构。
 
章必功认为,为顺利实施后续五项改革,进行人事制度改革是必须走的第一步。人事制度改革,不是改革的最终目的,而仅仅是创办现代大学的前提。
 
但老师们却不这样想。
 
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的深大教师,虽然也普遍认为“逐步淡化行政本位”的方向是正确的,但他们更希望能尽快实施的是总体方案中的第五项——推行“学术主导”的内部管理体制。
 
一名老师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行政级别在聘人、招生等方面会带来一些潜在利益,甚至行政身分本身也是一种资源。“比如和外面企业谈合作,如果我是院长,我就能很容易地说我们学院能给你提供怎样的资源;但如果我就是一个普通的教授,我就无法给别人这样的许诺。而招来多少项目又是考核老师的一个指标。”
 
章必功并非不知道这些。在2007年的一次讲座上,他说,“教授喜欢做处长、副处长,归根结底还是争取资源优势。当了,分配资源有利。不当,分配资源可能不利。实质是一个体制弊端。”
 
“官本位矮化教学、矮化科研、干扰教风、学风。”他总结。
 
为此,深圳大学在2009年开始设立教授人事工作委员会和教授财经工作委员会,每个委员会由13个教授轮流坐庄,并且一定要“平民”来做,老师们称之为“布衣教授”。这两个委员会执掌学校的人事调配和资源分配权,前者专管学校师资建设,后者专管教学、科研资金的分配。
 
但当这项改革落实到各个院系后,效果却并不一样。有些院系老师表示,虽然在学校层面上有了两个委员会,但在院系层面仍然是“院长一支笔”;另一些院系老师表示,院一级的教授委员会已经成立,并且已经从实质上对院长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权。
 
某学院的教授委员会的负责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以前我们都去院长办公室议事,现在却是大家都来我办公室里议事了,对院长还是有一个制约的作用。”虽然认为这是改革的趋势,但他也承认:每个院系的情况不可一概而论。
 
改革者:无权改自己
 
但在章必功看来,人事制度改革才是深圳大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章必功说,“因为人事制度是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我也知道这个事情敏感度很大,但是你不动这个的话,高校其他的改革都推不动的。不碰它,改革等于隔靴搔痒。我推人事制度改革,真正的目的是想通过人事改革来推进教学改革,因为高校宗旨最终还是培养人的。”
 
章必功给自己订下的目标是,“希望能够在任期内完成这六项改革中的一两项,特别是完成人事改革,这个最难搞,完成以后就好办了。”
 
如今,“最难搞”的人事制度改革终于开始实施了。媒体更是为之欢欣鼓舞,称深圳大学改革将开启中国大学“去官化”的时代。
 
但事实似乎并不是这样。
 
“取消行政级别只是媒体的误解,改革方案从并未明确提出取消行政级别,只是院长这个级别与普通教师一样采取聘任制而已。”深圳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刘建老师明确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一位教授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深大正处长以上的官员,每人都配有公费专车,除了买小车的巨额资金之外,每年养车的开支要花上百万元;他们在市委组织部备案,在职时和退休后的待遇都与普通教师及副处级以下的低级官员不一样。”
 
某学院的副院长在他宽敞的办公室里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采访。这间办公室里有大大的落地窗,窗外还带着小阳台,一般教师显然无法拥有这样的待遇。他说,“我们也是从新闻中才看到说深大改革取消处长及以下的行政级别。但仔细想想就知道,行政级别这个东西是虚的,其实以前我们也不会有特别明确的行政级别。权力还在手上,取消行政级别实际上就是换了个帽子而已。”
 
更受质疑的是,所谓的“全员聘任”,并不包括校长章必功在内的10余名校级领导。对此,章必功无奈地解释,深大的校级领导都是上级政府任命,他本人没有权力改革。
 
他只能呼吁:“深大现在有十个校领导,我呼吁砍掉一半。而且我呼吁全国的大学都这样做。”

1 2 下一页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珠穆朗玛峰因何成为世界最高 极目卫星团队在伽马暴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实践十九号卫星成功发射 他们的15年“铸剑”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