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张明伟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4-25 2:44:30
科学时报:我们该如何看待院士称号
个体不代表群体,从整体把握院士,才是我们看待院士的科学态度
 
前几天,一位记者向笔者介绍了香山科学会议上的见闻:与会者都是平等的,院士一般不被称为院士,而是称做研究员或者教授;向公众发布新闻时,在称谓上,一般也是用研究员或者教授代替院士。随后,笔者又从几个人那里了解到,至少从2007年开始,这种做法就成了惯例。
 
香山科学会议是中国科学界比较有影响的会议,在它运行的十多年中,一直以“参会者身份中不带官衔”而著称。如今,他们更是前进了一步——把院士头衔也省去了,还原到了学术会议最该体现的学术职称上。
 
此前,不少人对院士这个称号有误解,认为它是职称或者职务。《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第一条就开宗明义: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中国工程院院士秦伯益对笔者说:“院士是称号、是荣誉,但不是职务,因此没有权力。院士在本单位的职务不是终身的,可以退休。这实质和授予某人‘劳动模范’称号类似,即使老了不劳动了,称号也还在。”
 
在我国独特的文化传统中,有些字眼容易让人望文生义,“院士”如此,“资深院士”更貌似比一般院士享有更多权利。其实,资深院士是年满80周岁的院士所得的称号,其权利不但没有增多,反而受到限制。资深院士不担任院士大会常设领导机构成员和各学部常务委员会成员等领导职务,也没有对新院士的推荐选举权。就笔者看来,资深院士的存在,恰恰说明院士的权利不是终身的。
 
不少人认为,只要有了院士称号,就可以享受更多特权。比如,可以享受副部级待遇,可以争取更多更大的项目等。这些说法并无明文规定,人们如此理解,是受了某些地方或者部门“土政策”的误导。在某些地方或者部门,炒作院士的浮躁之风盛行,比如单位之间比院士数量,似乎院士越多,单位的水平就越高;部分省份出台吸引院士的政策,“与用人单位签订5年以上合同的引进院士,省财政给予100万元的科研启动经费”;在某些地方,甚至为新当选院士大搞庆功会……在这些现象中,院士究竟是主角,还是道具或者挡箭牌?这究竟是院士的问题,还是社会的问题?
 
事实上,很多院士对一些拔高和炒作并不赞成。中科院院士汪品先向笔者提及,其母校曾提议为包括他在内的院士校友塑像,他当然谢绝了:“院士也不过是做科学研究工作,把院士抬这么高是要不得的。”秦伯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现在,我是一个兼职也不接受,无关的应酬一概不参加。”年前新当选院士名单公布前后,《科学时报》操作《新当选院士连线》栏目,不少新当选院士怕媒体炒作他们,需要做很多说服工作才发言,发言时最先想到的也是院士的责任与义务。
 
对院士这个群体而言,其在学术和国家进步方面的作用不容抹煞。资料表明,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院士都是一个很好地发挥了学术作用的团体。就拿国内来讲,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学部就经常组织院士们就国家重大课题作咨询报告。还有不少院士提示我们认真思考现行的院士制度,这本身就表现了院士群体对国家、对科学的责任感。
 
当然,笔者也不否认,少数院士曾参与“商业炒作”,涉嫌“抄袭论文”、“学术造假”等,但个体不能代表群体,而从整体上把握院士,才是我们看待院士的科学态度。
 
更多阅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