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教育评论者近日撰文指出,“北大管理部门与国务院一样多,高校机构臃肿何时改革”,认为“事实上是‘一级政府’的高校(公立高校分别有副部长级、正厅级、副厅级等行政级别)”应效法国务院大部制改革,进行内部管理机构的改革。
这一观点多少让人耳目一新。但问题是,作为“一级政府”的高校,如果效法大部制改革,推进内部机构整合,能否扭转自身“行政化”的趋势,从而促进知识生产和人才成长?
我想,出于提高效率的目的,完全可以开展此项工作。比如,保卫处和保密办公室可以合并为安全保卫处,科学研究部与科技开发部合并为科研与产业开发处,党委宣传部与公关品牌部合并为宣传与品牌部……
但是,诸如此类的合并,除了能减少中层领导的职数之外,并没有太多意义,因为这远远没有触及高校行政化的实质——仅仅是大学内部的权力整合、人员重组,而没有触及大学与政府、社会的关系,也不会改变大学内外的权力配置。
事实上,我国高等学校内部的管理体制改革,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印发至今,从未间断。各高校通过劳动、人事、分配制度等改革,破除了平均主义观念,调动了教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学校内部活力。尤其是1997年以来,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推动下,教师聘任制度改革和后勤社会化改革成效显著。但历次改革并没有触及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核心问题——权力配置问题。在政府推动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高校的办学自主权难以落实,从而造成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学生权力的失衡。在这种情况下,开展大学内部的机构合并、部门重组、冗员裁减,只不过是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小修小补,对确立现代大学制度意义不大。
众所周知,“行政化”是多年来中国大学运行中的痼疾。高校“行政化”的原因,是大学作为政府附庸机构而存在,这体现在大学领导人遴选和任命方式、学校与政府的关系、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概括而言,高校按照政府行政机构的逻辑运行,而不是按照学术机构的逻辑发展。而“一级政府”的说法是这一痼疾下,人们对中国大学的讽刺性称谓。如果我们没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而是循着大学就是“一级政府”的思路,仿效国务院组成部委的大部制推进大学内部机构改革,就等同于让大学在“行政化”的道路上更进了一步。
目前,解放思想正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在我看来,这一轮思想解放的核心,在于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自身的改革。就大学改革而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在于政府和大学的联动机制——对政府而言,意味着建立明确的行政边界、确立良性的管制策略;对大学而言,意味着拥有高度的办学自主权、清晰的大学理念、有效的治理结构、卓越的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