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次“大部制”改革之中,作为“一级政府”的高校,又会如何看待自身的机构臃肿问题呢?
经过“大部制”改革之后,国务院的机构变为27个。来自教育界的代表、委员,对此给予高度评价,但似乎很少有人提及高校自身的机构臃肿问题。
我查阅了有关高校的网站。从北京大学主页的“管理服务”栏进入,页面上写着“管理机构”,共有27个,请允许我把这些机构列出来——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发展规划部、纪委办公室监察室、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统战部、学生工作部、人民武装部、保卫部、保密委员会办公室、教务部、科学研究部、社会科学部、研究生院、继续教育部、人事部、财务部、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国际合作部、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总务部、房地产管理部、基建工程部、审计室、科技开发部、校办产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211/985办公室。
用同样的方法,大家可以获知其他大学,也与北大类似,有着30个左右机构。我相信,每个学校设立这些机构,都有其充分的理由。但是,分析这些管理机构,不难发现以下问题:
一是机构重叠。教务部、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房地产管理部、基建工程部,科学研究部、科技开发部,保卫部、保密委员会办公室,有多少人能分清楚各自的职能界限在哪里?
二是人员庞杂。这27个机构,以平均每个部门20人算,机关工作人员就是500多名,每个部门1正3副(有的是四五副)的处级干部配备看,就有100多位处级干部,以机关每人5万元人头费计算,就将开支2500万,这相当于5000名学生的学费(以学费每年5000元计)。
三是行政干预学术。如此多的管理机构行使管理职能,哪还有学术管理的地位?高校中的不少学术机构,都挂靠在职能部门之下,因为其有权有钱。而且,各个管理部门为了强化自身地位,把资源配置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并不断出台政策显示自己的作为,这既使部门之间互相钳制,又使工作效率极低。高校中流传的笑话是,不少机关领导的任务,就是成天开会,今天开这个部门的会,明天开另一个部门的会,连回去给员工传达会议精神的时间也没有。
北大的管理机构与现今国务院的机构一样多,不知道相关领导作何想。从眼下的情况看,似乎没有任何大学领导有减少学校机构的意图,因为机构意味着饭碗,也意味着职级与仕途。
有不少人士呼吁地方政府应上行下效进行机构改革。对事实上是“一级政府”的高校(公立高校分别有副部长级、正厅级、副厅级等行政级别)能否上行下效,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