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部长周济对高校债务问题发表看法。他说:“2000亿元债务,应该是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偿还的。政府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学校要更加艰苦奋斗,勤俭办学……”
客观讲,高校负债,政府有一定责任。投入不足是原因之一,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监管不得力。谁都不能否认,这2000亿元债务中,有好大喜功、腐败浪费等因素导致的不当欠债。连周部长自己也承认,“里面有腐败现象,有浪费现象,但不是主流。”
高校的发展确实需要硬件设施的提升,可问题是,需不需要花那么多钱扩张校园、大兴土木?
2006年3月,审计署曾发布《18所部属高校2003年度财务收支审计结果》。审计显示:乱收费现象依然存在,违规和不规范收费共计8.68亿元;大规模进行基本建设,债务负担沉重,债务增长额中,基本建设形成的债务占82%。
当时,就有评论指出,“举债盖大楼,这种心态让人惊叹!”一边是不合理的乱收费,一边是大兴土木、负债盖楼,民众怎可能没有怨言?
对于高校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突飞猛进”,中科院院士杨福家教授曾总结说:我国高校在经历了合并、调整后,现在又进入了另一个高潮——兴建新校区、兴建大学城……中国高等院校盖大楼的速度,是高校发展史上的“世界第一”。
说“如此世界第一,让人耻辱”,当不过分。中国青年报曾经进行过一项“大学的钱到底该花在哪儿”的民意调查,83.9%的人认为,不少大学的建设存在“面子工程”和“过度消费”问题。
批评者说:盖个校门花费数千万元,校长办公室里配备卧室和桑拿……大把大把的银子花在这些上面,怎会名正言顺?又怎能心安理得?
舆论对大学痴迷于“形象”建设进行责问之时,无数次引用过清华老校长梅贻琦先生的话:“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可这样的“大学”,似乎离公众越来越远。
中国青年报报道说,在国内众多大学排行榜的评价体系中,除了教学质量、科研成果等评价指标之外,校舍面积和科研基地的数量也是影响总得分的评价指标,因此,“水平不够楼房凑”。早日迈进排行榜上的“世界一流名校”,这是多少高校领导梦寐以求的愿望,急功近利的心态支配下,盖大楼便是当仁不让的选择。
如此说来,高校负债,多少有些“迫于无奈”。可这是公众所需要的大学吗?舆论“一边倒”地反对政府掏钱为大学还债,当让教育部门和高校反思。
负债盖楼,欠债要还。在支付2000亿元债款之前,有必要做一下全面审计。一是高校这些年的财政拨款、学杂费等都花在哪里了。我们有那么多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核算一下“成本”当非难事。二是扩张校区、买地建楼,哪些合理、哪些不合理。别把建面子工程、腐败浪费、洗脚泡澡的钱,都让纳税人来承担。
2000亿元欠账不能糊里糊涂支付,不然就不会“吃一堑长一智”。既然有人还债、无人担责,再欠2000亿元又何妨?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