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维读者论坛上见到“南开校友刘东生获国家科学技术奖最高奖”的帖子后,有人不以为然,说南开没有地质地理系;有人说短暂的有过。其实西南联大时期毕业的,论功劳当然也有南开一份,而称刘先生为校友,也是有根据的。有人贴出:
刘东生1937年南开中学毕业后,保送直升南开大学。1938年以取得南开大学1937年度学籍的资格复学入西南联合大学理学院地质地理气象学系。当时先后在这个系学习的南开大学学生还有朱之杰、司徒愈旺、杨锡诚、彭克谦、黄振威,他们六个人的学生注册号都是N字头起。(西南联大初期,原南开大学的学生用N字代表,原北京大学的学生用P字代表,原清华大学的学生用T字代表。)刘东生回忆说:“我们六人不仅是西南联大的学生,也是南开大学的学生,因为南开大学没有地质系,所以我们就成了南开大学自开办以来仅有的六个地质系毕业生。”1942年6月刘东生毕业,和他同时毕业的南大学生还有朱之杰、司徒愈旺、杨锡诚。
在南开中学时,刘东生是从1936班转到1937班毕业的。他在中学时,学习勤奋,成绩优良,爱好和兴趣也是多方面的。他酷爱音乐,是南中军乐队成员,并非常喜欢欣赏西方古典音乐。他爱好集邮,从中学到知识,这个爱好一直延续到西南联大时期,联大毕业前他曾写过一篇集邮与地质的文章发表在墙报上。他还爱好摄影,又是游泳好手。在高中时,他就是有名的游泳健将,他和朱之杰同被选入河北省代表队参加南京召开的全国运动会。1934年暑期,又都联袂参加了在北平中南海召开的第十八届华北运动会的游泳赛,100米仰泳压倒名手穆成宽取得冠军。刘东生是南开味十足的学生代表,南开“公能”校训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通才教育,对他成功的一生起到了决定作用。
1937年7月,南开被炸后,刘东生未能随南开大学师生南迁,而被困居天津法租界,在江西小学教书。有一天得知在长沙成立了南开、北大、清华三校联合的临时大学,并得知即将迁校昆明,刘东生喜出望外,他立即从天津辗转周折到昆明就学。西南联大在刘东生面前展现了一个广阔的知识天地,他和同学租房住在一起,白天一同到学校上课。当时南开学生在西南联大最为活跃,一位清华的同学以赞赏的口吻说过:“你们南开的学生只要有三个人在一起就热闹了,那就是说显示出南开的特色了。”刘东生不但功课好,而且喜好体育活动,性格活泼,依然保持着爱好游泳的习惯。在联大地质实习时,有一次路过一个湖泊,德籍教授米士(P.Misch)跳下去游泳,刘东生等几个南开同学也随他跳下去,游得更远,他们高兴地说:“我们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刘东生的大学毕业论文是同司徒愈旺、罗明远三个人合作完成的,题目是《云南武定——禄劝间地质》。1942年毕业后,因胃病未能立即参加地质工作。1945年底入中央地质调查所,师从著名古脊椎动物学家杨钟健学习,从此进入地质研究领域。
引文没有说明出处,但刘先生是以南开大学学生身份毕业是可信的。于洸先生在《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学系概况》中所附1938-1946年毕业生名录中也已清楚列出。(《地质学史论丛,N.3 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研究会、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学史研究室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102页,于先生是查考了北京大学档案馆的文件后整理出来的)
南开的体育是很有名的,特别是南开五虎,我在上中学时就知道了,为北大所不及。顺便说一句,那时的中学生就喜欢体育,打个蓝、排球什么的,发愁的是体育器材少。而对谈恋爱似乎没那么大的兴趣,也没有早恋这个词。也许应该说是落伍了,但中学阶段的体育锻炼显然对后来从事地质调查这样艰苦的工作更有好处。而南开中学这一段就很重要。象体育活动,中学穷了就活动不起,我那个中学没有游泳池,只到收费的游泳池去上过两次课,那里学得会,见了湖就敢跳下水的是刘先生等几个南开同学,我完全相信。
这里还想说一点,1948年我到北大上学时,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学生会在上海统一组织返校,解决买票吃住,中途还组织联欢娱乐活动,我因为动身晚,大队人马已经开拔,三个散兵(两个北大、一个清华的)自己组织起来,坐船到达天津已是黄昏,其中一位是老同学,说:不要紧,找南开去。去到那里,南开学生会接待了我们,白吃白住,还请我们到大礼堂看话剧,《夜店》,学生自己演的。第二天一早就离开了,感谢都来不及表示。据说也不必了,因为三校的学生是如同一体的,这是联大留下来的传统。在北京,北大地质系和清华地学系也是不分彼此的,经常相互往来,合作承担任务,后来都到了北京地质学院,更成一家了。
2002年2月24日北大校友会负责人在春节后的老同学例行聚会时宣布:今年起北大返校日改在四月最后一个星期六,只是逢五及逢十周年的年份才在五四返校。为什么定在星期六呢?正是考虑到这一点。因为清华的校庆惯例是在在四月最后一个星期日。便于也是清华校友的北大校友两边的校庆活动都能参加。可见具有双重校友身份的人不少。
现在许多学校都几经分合,乃至播迁,但联大留下来的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相互合作的友爱精神,是应该保持和发扬的,所有的学校的学生之间都应是如此。遗憾的是网上常见到争论不休的是争彼此之高下,乃至谩骂。还有不以是非为准,而是以校划线,家丑不可外扬,讳疾忌医,容不得外人的意见,就更坏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