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郭英剑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8-26 1:38:5
郭英剑:体育,应该成为中国大学的一扇门
 
2008年北京奥运会,注定要在中国历史上留下印记。对于中国高校来说,我们应该从“美国队有众多来自大学的运动员”这一现象想开去,思考美国高校的体育文化建设于我们有益的启示。
 
中美两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不同,培育运动员的思路、机制和美国更是完全不同,但美国大学成熟的体育文化建设及其现状,还是促使我想到了这样一些问题。
 
第一,中国的运动员是否“职业化过早”?其实,从中美两国培育运动员的思路不同,可以看出中美两国对待体育的态度之不同,前者是培养“精英”,后者相对来说更注重“普及”。所以,我国有体育大学(学院),大学之中有体育学院(系),而下面还有很多体育学校。如果能从体校直接进入到体育学院或是体育大学,那自然令人安慰,但可惜的是,很多运动员可能从小进了体校后,就走上了职业化的道路。
 
以美国为例,能够称为“体育大学”者,基本上都是以盈利为目的。就我手头所掌握的材料来看,经过美国六大认证协会认证的大学,有综合的或单独的体育项目(program),但少见专门的体育学院或体育系(school或department)。虽然美国少有体育大学或是体育学院,但我们看到,美国各个高校的体育事业非常发达。美国大学体育文化的极度发达,展示出了美国体育运动普及的一面,受益者众多。而这,恰恰是中国高校甚至是中国所缺乏的。
 
第二,职业化过早,使运动员无法在正常的年纪(十八九岁到二十二三岁之间)接受高等教育,这会给运动员处于巅峰时代的事业带来很严重的后果。现在谁也无法否认,当代体育早已过了单纯靠体能去竞技的时代。在各类比赛中,特别是在集体项目当中,都需要球员利用现代的科学知识和知识所赋予的人生智慧去从事自己的事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用“脑子打(踢)球”等。美国杜克大学体育项目的副主管迈克·克莱格在接受中国留学生宗兴的采访时介绍说,在美国,所谓的“职业运动员”很少。对于很多杰出的运动员来说,运动并非他的职业,而只是他的一项特长。当然,此项长处有助于他们拿到奖学金,从而顺利地进入名牌大学读书。
 
第三,过早职业化后的运动员,退役后他们的出路何在?我们都知道,体育竞技是年轻人的事,因而,一个职业运动员的竞技生涯是短暂的。那么,那些只上过体校(甚至还有连体校都没上过就直接进了省队、国家队的也未可知)的人,退役后如何在需要知识来谋生的现代社会上生存,就成了一个大大的问题。
 
国内也有一些运动员退役后进入了大学,还有像邓亚萍这样到国外拿到了博士学位的。但遗憾的是,这样的运动员毕竟是少数,甚至是极少数。更可能的一种情况是,即便给了运动员机会上大学,因为知识缺失太久、太严重,他们能否读下来可能都是个大问题。所以才会出现奥运会冠军退役后失去工作甚至要考虑出售金牌的新闻。这种现状应该有所改变。克莱格说,在美国,除了少数职业项目如高尔夫球和网球外,其他运动员基本上都要走“上大学”这条路。但毕业之后,他们一般还会继续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并不一定要成为职业的运动员。运动员毕业后,还可以继续深造,读MBA、读法学博士、念医学院等等。后来在这些领域成名成家者大有人在。
 
等有一天我们的高校能够重视“全民运动”的体育文化建设时,就会看到体育文化精神之于高校建设的重要性了。那时,中国高校就能真正参与到奥运会中去,大学生也能够成为中国奥运军团的主力军,成为运动场上的骁将,而不仅仅只是志愿者。到那时,一流之于中国大学,就意味着体育。
 
克莱格说得好,体育是大学的一扇门。在中国,体育也应该成为大学的一扇门。
 
(作者:郭英剑,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科学时报》 (2008-8-26 国际)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