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刘丹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8-25 5:48:35
科学时报:节能术的后奥运猜想
 
奥运会已经结束,北京绿色奥运的承诺实现了多少?
 
在国际顶级建筑师眼中,北京奥运建筑成为“最绿色”的建筑——美国绿色建筑协会授予了北京奥运村一块“金牌”,这是首次将在国际建筑界具有广泛影响的“能源与环境设计先锋金奖”授予一个社区。美国财长保尔森赞誉奥运村的设计不仅环保,而且是中国节能的样板。
 
在环保专业组织看来,北京奥运整体实现了绿色承诺。绿色和平最近发布的《超越北京,超越2008》报告认为:整体而言,北京奥组委和北京市政府在过去的10年里,已经利用筹备奥运会的契机,积极地推动环保政策和措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稳定甚至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改进了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北京留下了一笔可观的奥运遗产。其中,绿色建筑功不可没。
 
那么你是否知晓,北京奥运建筑是怎样实现了自己的绿色承诺?在奥运结束之后,这些绿色节能术能否走进我们的生活?
 
绿色舞台
 
“北京奥运会不仅为运动员展现体育实力提供了舞台,而且也让中国有机会展示其在提高能源效率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这是保尔森对中国的评价。
 
记者在多方采访中了解到,运动员和记者们所居住的奥运村堪称能耗接近于零的奥运建筑。在其中随时能享受热水浴的运动员们也许并不清楚,这些热水全部来自光热供能。
 
国家体育馆场馆顶部安装有1124块太阳能电池组件,这些太阳能电池组每天所产生的电能足够提供场内2万平方米的地下场所照明。而这些电池将能使用25年,在四分之一个世纪的时间内,将减排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超过2000吨。
 
“鸟巢”的奥运后利用已经在进行中。你现在买到的奥运纪念章或奥运摆件,这些纪念品之所以珍贵,还在于制造它们所使用的钢材就来自“鸟巢”建设中的废弃钢材。记者在此前采访“鸟巢”中方总设计师李兴钢时获悉,“鸟巢”在设计上采取了自然通风,这与使用中央空调相比将节约三分之二的费用和能源。“鸟巢”仅仅靠搜集雨水等就可以满足整个体育场50%的用水需求。此外,它还建有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地热采集系统,冬天“暖巢”,夏天“凉巢”。
 
屡屡刷新世界纪录、创造奇迹的“水立方”并没有像部分人们担心的那样成为一个不透气的“大闷罐”,能够自我清洁、节能、隔热保温的“超级薄膜”和热回收技术在空调系统中的应用,使这座“水魔方”节能10%。
 
记者到看上去就像一座“狩猎馆”的北京射击馆亲身体验了一把,炎炎夏日中,在进入其中时能感到丝丝凉意,光线充足,而你却没有发现空调和电灯在工作。这座场馆采用了生态型呼吸式遮阳幕墙,建筑外部装饰的百叶是由热转印木纹铝合金制成,能遮挡23%左右的阳光,实现对建筑通风换气的全智能自动控制,使室内冬暖夏凉的同时还兼顾照明。运动员在白天的训练中完全不用开灯。
 
采光上最神奇的要数柔道馆,这里特别装备有储存阳光的采光罩。每个气球似的采光罩里藏着将近150个口径达到53厘米的光导管。它能收集并储存室外的光线,通过有放大作用的漫射器将光线均匀地洒进场馆,从而实现采光“零耗能”。
 
据北京2008工程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副总工程师丁建明介绍,奥运工程共采用61项先进空气处理技术,48项绿色节能照明技术,38项节能建筑围护结构,21项配电与智能控制节能,共计168项。诸多高科技应用于场馆之中,取得了很好的节能效果,树立了节能工程典范。
 
后奥运猜想
 
北京奥运节能术无疑成为中国绿色建筑的典范,这些成熟的先进技术显然已经考虑到了推广成本,但是,它们是否会很快被推广到中国的其他地区,特别是中国西部的贵州、青海和甘肃等省份的贫困城市和乡镇中?
 
中国绿色建筑设计师廖晓告诉记者,“奥运会无疑是中国建筑节能、环保先进技术的最高体现,但是,这些环保技术短期内恐怕难以在全国范围内遍地开花。”
 
记者了解到,先进节能术的推广在现阶段的中国面临瓶颈。
 
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专家组组长开彦认为,目前中国有效实施节能技术仍有三大障碍:第一,我国能源价格偏低,建筑使用者和开发者经济上的动力不足;第二,相关节能法律法规不够精确和完善;第三,业界对于建筑节能的理念、目标和手段缺乏完整的认识。
 
“当前在强制节能的要求下,节能技术被表象化了。”他说,“长期以来,在人们常规的印象中存在很多误区。例如,应用了保温隔热节能材料的住宅就称之为节能住宅,用个双玻中空保温窗户就声称自己是节能建筑,采用了太阳能热水器、热泵、地热等就节能了,等等。事实上,单项节能技术使用的效果是十分有限的。”他认为,这一认识上的误区最终将导致预期的节能目标很难实现。
 
廖晓的观点是,对于主要建筑材料为混凝土、三分之二的能源来自煤炭的中国来说,大部分展示的先进技术在短期内都难以大规模推广,“因为代价昂贵,成本太高了”。
 
“部分技术需要数年时间才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并需要政府和民间的大量财力支持。”他指出,中国的研发支出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廖晓认为,中央政府充分意识到了环境退化对中国未来数十年的经济增长可能产生的破坏作用,政府正在认真地矫正被视为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
 
《科学时报》 (2008-8-25 要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