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指数最初是由乔治.赫希(Jorge Hirsch)在2005年的时候提出来的,其目的是量化科研人员作为独立个体的研究成果。h指数被认为是对先前众多衡量指标的一大改进;先前的衡量指标都倾向于关注科研人员在其发表论文的期刊,因而,它们都假定作者的贡献等同于期刊的平均值。如果一位科学家的出版成果以它们被引生命周期的数字进行排序的话,那么h指数就是一个最大值,这个最大值是指每篇论文至少被引了h次的h篇文章。
可供改进的空间
自被提出后,h指数快速赢得了广泛认同,并颇为流行。Lutz Bornmann(在苏黎世的瑞士理工联合研究院做博士后研究,研究领域涉及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和同行评审制度)解释说,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h指数概念简单、易于计算,但同时对科学家的长期累积的研究成果的影响力又能提供一个强有力的评估。
但是,h指数也遭受了一些批评,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 h指数对科学家论文集(即科学家迄今为止发表的全部论文,这些全部论文代表了这位科学家的学术声誉)中的被大量引用的某一篇或几篇论文并不敏感。
• h指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家的学术生涯时间,这也就意味着h指数对于从事学术生涯时间大致相同的科学家之间才具有比较意义;
• 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位科学家的h指数只能增长或者保持不变;h指数从来不会下降,因而也就不能反映出科学家的学术休止状态、退休甚至死亡。
为了试图解决h指数的一个或者多个缺点,人们尝试提出了众多的h指数变体,其中包括m商,g指数,h(2)指数,a指数,m指数,r指数,ar指数以及hw指数。其中,m商是由赫希本人提出来的,m商根据科学家从事学术生涯的年份对h指数进行划分,从而解决了h指数的大小与科学家从事学术研究的时间长短直接关联的问题。
两种类型的指数
在Bornmann看来,文献计量指数的价值在于这个指数在多大程度上预测了同行评估的结果。在一篇与他人合作的论文中(该论文发表在《信息科学和技术美国学会会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59, No. 5, pp. 830–837),Bornmann 分析了九种不同的指数,试图发现这些指数是否在原先的h指数基础上有所改进,尤其是考察他们准确预测同行评估结果的能力。
他发现存在两种基本类型的指数:能够更好地反映核心作品集的质量的指数和能够更好地反映核心作品集的影响力的指数。所谓核心作品集是指落入到h指数范围的文章。在一项旨在证实这些研究发现的更为深入的研究项目中,Bornmann利用693名申请德国海德堡欧洲分子生物学研究机构的长期奖学金项目的申请人进行检测。该项研究再次确认了存在上面提到的两种基本类型的指数。
这非常有用,因为那些能够更好反映核心作品集的影响力的指数是与申请人的同行意见相一致的。“这两项研究的结果表明存在一种经验式的,渐增式的贡献,这种贡献是与部分迄今为止基于h指数进行改进的h指数变体有关,也就是说,与那些描述在核心作品集中的文章的影响力的变体是相关的,”Bornmann这么阐述道。
一种平衡式的方法
该领域的部分科研人员指出:文献计量学家在评估某位科学家的学术产出以及学术贡献时应该同时综合使用多种指数。Bornmann赞成这种观点,同时补充说他的研究结果表明综合不同指数的最佳办法是保证从每一类别中选择一个指数。
“对所有指数进行分析后,利用两种基本类型的指数——衡量学术产出和衡量学术影响力——将结果与真实的同行评估结果进行匹配是最接近于同行评估结果的,”他解释说,“在将来,无疑我们将需要更少的h指数变体,但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这些研究将利用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数据集检测他们的实际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