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选手仲满在比赛中(来源:新浪体育)
8月12日,仲满击败法国名将尼古拉•洛佩,使得中国击剑队时隔24年再夺奥运金牌。由此,中国击剑队的日常训练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2005年,记者在中国自行车、击剑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的击剑训练馆,看到过一台机器人——“人形陪练”,曾对击剑队的训练起到过重要作用。
传统的击剑训练,教练员要跟运动员一样,穿上厚重的击剑服,一招一式地教运动员练习击剑的准确性、出剑动作进攻和防守。一般情况下,一位教练员同时要带几名运动员。这样的一堂训练课下来,教练员的运动强度往往比运动员要高出好几倍。
为解决该问题,国家击剑队在训练馆的墙柱子上,订上了一排排画着得分点的草靶,让运动员对击。时间长了,队员开始私下里嘀咕,这种方法太原始太单调了,根本不能模拟实战情况。
问题如何解决?
经过与中国科学院安徽智能研究所两年的合作,一台智能击剑训练模拟靶出现在国家击剑队训练场上。
智能击剑训练模拟靶是一个手里举剑的真人般大小的机器人,底座装着传送轴,行动受电脑控制,专门设计的控制软件,把教练员的训练套路编成程序装进电脑编号,教练员按下电钮,机器人就会按照预定的套路方案挥剑移动。对不同的套路,机器人有不同的移动方式、也有不同的目标点闪烁。
教练员和运动员们管这个机器人叫“人形陪练”。“人形陪练”身上的压力传感器,能把命中的数据记录在电脑里。训练中,运动员在目标灯亮的瞬间,以适当的力度命中目标点,就能被传感器记录下来。教练员只要调查电脑数据,立刻就能知道运动员的命中率是多少,击剑命中目标的反映速度是快还是慢。
如何准确监测运动员的训练强度?中国海洋大学计算机系专门研制了一套电脑分析软件,把训练量和测量出的生理、生化指标链接起来,教练员在训练的任何时间,都能把运动员的心律、呼吸频率以及血液、尿液等生化测量数据输入电脑程序。经过分析换算,实时得出训练分析报告。报告上,训练负荷强度、运动员身体反应程度一目了然。
国家击剑队每个主教练的笔记本电脑上,都有这套分析监控软件。在网络版的支持下,科研人员和管理中心的项目管理人员,也能够异地监测运动员的身体数据,实时监测击剑队的训练状况。
现在,击剑队的“人形陪练”已经退休了,接替它的是更加先进的声像分析系统。它能把教练肉眼看不到的技术细节全部展示出来并进行分析对比,利用生物力学分析手段对运动员的技术进行诊断。
相比3年前,我国科学训练的观念和手段,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