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熊丙奇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7-22 2:41:32
熊丙奇:批评清华男生裸奔的民间情绪
 
两名清华大学应届毕业生为庆祝毕业,于7月7日在校内操场裸奔,并将照片传至网上,引起网友关注。对此,其中一名裸奔的男生表示,裸奔是为了增加清华的“人文气息”,同时希望清华能更包容,允许学生有个性、有创造力,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本来,我以为这两名学生的个体行为,并不会引来多大波澜,可是,随之却有很多评论,认为这两名男大学生的行为有伤风化、有损大学形象,甚至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大学生应反思“错误”,学校与有关部门对此应该“惩罚”。与之对应,也有评论指责这些言论动辄用道德“大棒”教训人,把裸奔的后果想得太严重。
 
我无意继续纠缠大学生裸奔是对是错、是好是坏、是正常还是不正常,而是感慨于清华男生裸奔事件中所暴露出的民间情绪。在我看来,引起波澜的不是裸奔本身,而是裸奔者裸奔之后对裸奔意义的提炼,“人文气息”、“包容”、“有个性”、“世界一流大学”这几点,恰恰触及了社会舆论对于大学最敏感的神经。
 
今天的大学有人文气息吗?靠什么来增添人文气息?近年来,各高校都在建设大学校园文化,想办法增添人文气息,有的改校歌,有的改校训,有的建校门,有的建雕塑,有的设立各类学生活动节。但大家所感受的都是表面的人文气息,大学文化建设深层次的问题,诸如现代大学制度构建、学校课程建设,均未涉及。因此,这两名男生可以认为自己的“行为艺术”促进了大学文化气息建设,而社会舆论的感觉自然是“不靠谱”和“荒谬”。
 
今天的大学包容吗?包容裸奔者是不是意味着包容各种学术流派?蔡元培先生所倡导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在当下的大学,已经很难寻找到踪迹,人们一直期望,大学能重回各种流派并存、各种思想交锋的状态。这种状态没等到,却等到了裸奔的出现。大学不包容裸奔也罢,包容裸奔而不包容各类思想争锋,只能使大学的建设也停留在“行为艺术”阶段。故而,社会舆论对是否包容裸奔心情复杂。
 
今天的大学生有个性和创造力吗?裸奔是不是个性和创造力的展现?毋庸讳言,对于大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社会评价日益走低。在高等教育扩招的大背景下,关于重视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研究生培养体制、提高所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的建议,鲜有被采纳、吸收,在创建研究型大学的不归路上,众多高校普遍重视科研,而轻视教学,强调教师的论文生产,而忽视对学生的教育引导。有的学生在大学中成为“考证一族”,有的成为“考研一族”,还有的成为“打工一族”,也有的则成为“混一族”,很少有学生在大学毕业时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和突出的创造力。唯有裸奔,还有那么一点个性在。为此,裸奔者的“个性宣言”,更唤起大家对大学生个性与创造力的忧虑——如果大学生只能以裸奔来宣示自己的个性,那么,他们与球场上的裸奔者有何不同呢?
 
今天中国的大学找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途径了吗?与世界一流大学的裸奔接轨是不是也是一条道路?哈佛大学的学生们,自1960年起举行在期末考试前夜打开宿舍窗户尖叫10分钟的活动,从1990年开始每年进行两次的考前裸奔活动。去年期末考试前,学校校园内,全裸的200多名男女学生在草坪上奔跑,学生们合着观众的欢呼声,享受了10多分钟全裸的自由。不管这种行为能否为学生减压,但是,学生们认为“一个学生如果连裸奔都不怕,期末考试又算得了什么呢?”在普林斯顿,一种形式的裸奔已经成为了传统。在每年下第一场雪的午夜,裸体的二年级学生会绕着普林斯顿大学的Holder操场奔跑,这个传统保持了数年,获得了国家报纸对它的有利评论,而官方想要终止这种行为的努力得不到公众的支持。虽然国内众多评论者以国情不同(中国人更保守、更含蓄)、校情不同(中国学生压力没有国外大学大)来反对国内大学生“裸奔”,但他们其实想表达的是,国内大学没有学到国外大学好的地方,却学起了这些“歪门邪道”。
 
所以,对于两名清华大学学生的裸奔,虽有人士理智地呼吁,这不过是两个学生的个性行为,不是学校在裸奔,与人文气息、人才个性没有关联,但是,社会舆论无法将这两者独立开来,在人文气息、学校宽容、学生个性发展与世界一流大学诸多层面进行演绎。这与往常北大毕业生卖肉、陪聊、卖糖葫芦,清华一毕业生无法自食其力等等引发的大家对大学人才培养的关注一样,其背后,都是社会舆论对大学教育的深度忧虑。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更多阅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