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张玉洪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08-7-15 10:21:48
中青报:学术研究要不要政治正确
 
最近听了几场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亦即可行性论证会),有一些惊讶的发现。不少专家在提意见时,会很善意地提醒说,“你这个提法不太好”,或者“这种题材不要碰”。他们甚至当众说,做论文总得讲“政治正确”。这种论调让我不太理解。
 
比如,一位同学准备写拉美国家媒体在民主化进程中的作用。为什么研究这个题目呢?他说在给学生上外国新闻史时发现资料奇缺,所以想填补一下空白。听了这个课题,在座的不少人有疑问,为什么论文中不专门设立一章谈谈它对中国的启示?该同学的名师立马自嘲说,“还是以为教学需要而作这个理由好些。免得政治不正确”。
 
其实,博士论文的写作,只能算是小范围内的写作和传播行为。成稿后大多是作者本人、导师和学校图书馆各存若干,非专业人士很难一睹真容。即便有一些论文被其他刊物或者传媒转载,传播的范围也不会太大。但就是这样的小范围传播的学术研究,也依然有“政治不正确”的禁忌。研究者的自我设限和审查意识,实在让人觉得有些莫名其妙。
 
时下,中国又开始了新一轮解放思想的浪潮。邓小平曾说过,“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精神是解放思想,独立思考,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来制定政策”。正是在这一精神的指引下,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可在社会科学领域,又有多少人秉承“不自由,毋宁死”的决心在做学问呢?这些年又出了多少“解放思想”后的著作呢?
 
不少所谓的知识分子循着“政治正确”的路径做学问,成果自然与陈云同志晚年留下的15字箴言:“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差距太远。追根溯源,“政治正确”本是19世纪美国的一个司法概念,主要是指在司法语言中要“政治正确”,即“吻合司法规定”或“符合法律或宪法”。然而这一司法概念,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却逐渐演变成为“与占压倒性优势的舆论或习俗相吻合的语言”。而这个概念在中国落地之后,又被赋予了更多内涵。
 
所以在学术界,“学术无禁区,学者有禁忌”之类的潜规则,成为众多人心目中的思想准绳。于是在他人审查之前,就“自我审查”起来。如此作学术的结果,是一团和气,只求安全,不求创进了。以至于博士论文的课题选择,也要以“政治正确”为考量标准了。
 
与之相关的一个问题是,一些译著甚至中国学者的著作,在出版时常常有“本章有删节”的字样。读者诸君若有兴趣,可以翻翻查建英的《八十年代访谈录》(三联书店2006年版),其间有多少人的访谈内容被声明“有删节”。为什么删节,是出于学术考虑还是别的什么理由,读者无从知晓。
 
学术无禁区,那么学术要不要政治正确?当专业领域的学术研究,都需要预先设定“政治正确”的标准,还有什么学术自由和创新可言?这种时时出现的“警戒线”,让矢意以研究为志业的我等后进来说,如头上悬一把达摩克利斯剑,时常有画地为牢之感。1980年5月,读者“潘晓”一封名为《人生的路,怎么越走越窄》的来信发表在《中国青年》杂志上,这是一个23岁青年对彷徨人生的倾诉。快30年过去了,我这个青年也大胆说出这一点作学术研究的苦恼,让大家讨论讨论,也算是为解放思想提供一盘开胃菜。
 
更多阅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