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刘念龙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08-6-11 10:8:52
刘念龙:地震学和蟾蜍谁更可靠
 
5月12日,汶川,来自脚下的悸动震撼了人们心灵。悲痛中,我们不禁要想:如果能早一天知道多好!一张“蛤蟆过街”的图片引发了人们的争论——我们是否忽略了大自然的预告?
 
但是,这真的是预告吗?
 
生活中流传着一些得到广泛认同却并不一定站得住脚的理论,我们称之为“传统智慧”。例如,动物是地震前兆的使者,人们相信动物具有人类所不具备的超能力。蛇类的红外感应器、穴居动物对震动极其敏感、许多大型动物对超声波和次声波的独特能力……随着都市人日益疏离自然和生命,一种对自然力的崇拜开始回潮,甚至开始派生出神秘主义色彩。
 
正如提供了这种“超能力”证据一样,科学同时也为动物的预报行为提供了理论支持。当地壳板块间积蓄的能量超出承受力时,如果在短时间内大量释放,就会发生地震。由形变产生的电磁变化等现象是地震的微观前兆,而这些微观现象可能导致动物行为、地下水异常等宏观现象。
 
研究者对地震前兆的兴趣具有鲜明的文化差异:有关地光、地下水及动物行为异常的研究,大多来自东方;而西方则更偏向于对微观前兆的数据分析。按照大英百科的说法,地震学家所知的动物行为异常多为轶事,并没有确凿的证据。
 
宏观前兆之所以容易吸引大众眼球,部分归因于人们对确定性的渴求。当心理压力过大时,我们倾向于在事物间寻找关联,这让我们感到未来尚可操控。监听微观前兆需要特定设备,而描述宏观前兆只需一双眼睛和充分的想象力。
 
唐山大地震发生后,人们总结了震前的动物异常行为,其中却不见蟾蜍的身影,而唐山地震前骚动不安的鸡只老鼠,此次却毫无动静。当几十里外的绵竹蟾蜍分舵大举行动时,震中汶川的蛤蟆却按兵不动,反倒与千里之外的江苏遥相呼应。对此,不知“传统智慧”作何解释?难道蟾蜍都是“遥感主义者”,距离越远,反倒对地震愈发敏感?
 
从2005年至今,在重庆、成都、长春、唐山、江苏等地记录在案的“蟾蜍游街”事件多达十余起,除了让人感到新鲜或心里发毛外,并没有哪一次指向一场实质的大地震。倒是这些事件的发生时间给我们提示了另一种可能——除了山东、长春等北方城市发生于7月份之后,其他事件都集中在4、5月份,难道气候原因不应该优先考虑吗?毕竟大地震是小概率事件,就像我们绝不会把打喷嚏归因于双色球开出大奖。
 
你可以相信动物的灵感,做足震前准备;但也请相信,只有科学的决策、判断和手段,才能尽量减轻灾情,度过灾难。人类历史上唯一一次预报成功的海城大地震,基于的是对前震的分析,而不是那些惊慌失措的动物。敬畏自然是必须的,但不应该以对科学的非理性排斥为代价——因为,正是科学告诉我们应该敬畏自然。
 
更多阅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