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熊丙奇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11-25 2:56:13
熊丙奇:让学生“当家” 从馒头问题和“热得快”问题说起
 
最近有两则消息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关。一则是上海商学院的火灾事故,在全国高校范围内引起了一场关于使用“热得快”的反思与讨论;另一则是河南大学300名学生,手举馒头,庄严宣誓“我们向馒头起誓:忠于馒头,爱惜粮食……”
 
关于“热得快”的反思,与若干年前一样,得到的答案是,“禁而不止”。原因是,大学的服务没有跟上,学生总不可能风里来雨里去到离开宿舍很远的地方打水,只有硬着头皮违反规定,用这方便的“热得快”。关于对馒头起誓,评论者煞有其事地分析宣誓应该庄严不能庸俗,节约意识应由心生而不是搞形式,而在学生们眼里,这不就是一个宣传搞得不错的学生活动吗?食堂的泔水桶里,白花花的粮食并没有由此减少。
 
从操作层面上说,要改变学校的服务,比如在每个宿舍楼下配备热水机,方便学生打开水,不但涉及到经费的投入,还涉及到人员管理——这个热水器不看好,如果弄出安全事故来,学校的责任更为重大——是相对比较困难的事;而要改变学生浪费粮食的行为,似乎比较容易,比如宣个誓、时刻记住节约粮食,既不用投入经费(还节省经费),又不需要配套设施。
 
可是,让学生节约粮食,在现实中却很不容易。而这“仅仅需要”转变观念,就可以身体力行做到的事,都难以做到,那么,不仅需要转变观念,而且需要切实投入、长期管理的事,恐怕就更难做到了。
 
我想说的是,馒头和“热得快”,这两个似乎毫不相关的问题,实则形成了大学中的一对矛盾——如果我们把节约粮食看成是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或者学生的自我教育,那么,“热得快”的争论背后则是学生向学校提出的教育服务要求。在这对矛盾的交锋中,学生观念似乎难以改变,学校的服务似乎也难以提高。
 
学生观念为何难以改变?因为他们所接受的教育——从小学直到大学——一直是被安排、被教育,虽然从小学起,他们就被告知,长大之后当家做主人,可是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从未当过家,他们的学业由老师布置、检查、督促,他们的生活由父母打点、照顾,在“不好吃就不吃”、“吃不下去就算了”、“你只管好好学习”等等的长辈爱护声中,他们知道劳动的艰辛、生活的不易么?进而,他们能珍惜生活、勤俭节约么?
 
学校的服务为何难以转变?因为学校所习惯的教育,就是把受教育者当做管教的对象,而不是让受教育者“当家”,在办学者心中,大学就该宿舍区、教学区、生活区分明,这样便于管理、井井有条。受教育者会根据这样的管理规定,听话地从宿舍区跑去教学区学习,赶去生活区就餐、洗澡、打水,如若宿舍、生活、教学混在一起,管理难度大,“出事几率高”。除此之外,在学校看来,即便受教育者不满意学校的教育服务,也得乖乖地在学校里继续学习下去,一方面,其他大学的服务也差不多;另一方面,学生根本没有可能因为不满学校的教育服务,而申请转到其他大学,除非你选择退学,重新参加高考,才可能改变自己的教育环境。
 
笔者曾经在香港中文大学学生宿舍看到,每个楼层上,都有一个简易厨房,有煤气灶、微波炉,学生可在这里热菜、煮方便面、烧水,这个厨房没有特别的人员管理——这像极了国内大学的青年教工宿舍,也是一个套间几个宿舍共用一个厨房。这种对学生宿舍的设计、管理思路,体现的就是学生“当家”意识。学校的责任是尽可能创造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学生们可以完全对自己负责,而不是由学校对学生包办一切,指挥学生按规定去做。事实上,这种包办一切的想法,最终由于学校无力包办而处处捉襟见肘,疲于应付。
 
“让学生当家”,这本应是教育的出发点,换言之,即以学生为本。可我们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所缺的,正是“让学生当家”的教育意识,没有从小就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公民教育,甚至与之相反,有意识地不让学生早当家,直到上大学,还对他们严格管理、严格约束,而不是给予他们充分的教育选择权。让学生逐渐“当家”,参与生活、自主管理、自主选择,包括选择教育、选择学校,教育的局面就会得以好转。馒头问题和“热得快”问题,都可以随之解决。
 
《科学时报》 (2008-11-25 B1 大学周刊)
 
更多阅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