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08-11-18 15:50:5
李曙光院士等联合撰文:警惕并杜绝一种新的学术不端行为
 
近年来有相当数量中国学者仅报名国际戈尔德施密特大会,并提交论文摘要刊登在国际“地球化学和宇宙化学学报”(SCI检索高端杂志)上,但实际不参加会议也不通知会议组织者,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李曙光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刘丛强,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徐义刚、孙卫东,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段振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郭进义等在《中国科学基金》杂志联合撰文《警惕并杜绝一种新的学术不端行为》,对其中部分人单纯以在SCI检索杂志发表摘要为目的,虚假报名参加会议的做法加以抵制和批评。
 
戈尔德施密特大会(Goldschmidt Conferences)是国际地球科学界最重要的年度学术会议之一,会议的论文摘要刊登在国际地球化学学会专业刊物《地球化学和宇宙化学学报》(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简称GCA,是地球科学界影响因子最高的重要刊物之一)。2007年戈尔德施密特大会在德国开会时就发现有大批报名并提交了会议论文摘要的中国学者没有参加会议,也没有事先通知会议组委会取消论文展示或论文报告,结果导致许多专题会议在规定时间安排的发言出现空缺,从而使会议冷场和中断。此外,在论文招贴(poster)展示区按计划预留的位置也出现大批空白。如此引起该国际会议组委会和与会代表的强烈不满。
 
2008年戈尔德施密特大会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中国竟有来自地球科学不同专业领域的170名报名并刊登摘要者未出席会议,其中仅9人事先通知会议组委会因签证或与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评审会议冲突等原因不能与会。这再次引起会议组织者的强烈不满,并指出因按报名人数预定的会议文件、会议用包、茶点、以及招待会和两天午餐等,因170人未出席而造成巨大浪费和经济损失。华裔英国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家牛耀龄教授特地给国内部分学者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来函指出这种大批人报名,而不出席会议在国际学术界产生极坏影响,有损中国地球化学界的国际形象。应该指出的是,这是一种在其他类似国际学术会议中也可能存在的现象,只不过在戈尔德施密特大会上的集中凸现引发了国际学术界的重视。
 
据了解,未出席会议者确有一部分是因为签证原因,一部分因今年汶川大地震压缩行政开支而无法出国开会,或因与其他重要会议冲突,以及其他客观原因等不能出席。如的确因为某种客观原因而不能到会,最好尽早通知会议组委会。凡此并事先通知组委会都是正常的,这样,会议便可重新安排发言或post位置以及进行其他方面的临时调整。否则对大型的国际或国内学术会议都会严重影响会议效果,并造成浪费和很坏影响。
 
据知确有一些人本不打算参加会议,却因为Goldschmidt Conferences的会议论文摘要在GCA刊载并被SCI检索而报名并投送英文摘要,有的还不止一篇,他们分属地球科学不同专业领域。尽管无法确切判断这样做的人在不出席会议人中所占比例,但这种行为显然是错误的,应当引起国内科技界的高度关注。会议论文摘要本是会议展示成果的索引,不参加会议,这个论文摘要就是虚假的,它既不代表经过同行评议的科技论文,也不代表你参加过国际会议展示了成果。列入自己的年度工作考核报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汇报,甚至提职报告,并计算成SCI检索数。尽管在许多学校和科研单位已申明它在评职称时不算数,但仍有人乐此不疲。他们以为明确地将其列入国际会议论文摘要就算实事求是了,说它被SCI检索也是事实。其实不然,因为他们隐瞒了根本没有参加会议的事实。因此,这是一种新的学术不端行为,它有意制造虚假的SCI检索量,在国内制造虚假的国际学术活动表现,却实质为国际会议制造麻烦,也破坏了自己的学术诚信和中国学术界的声誉。
 
文章呼吁国内学者充分认识这种行为的危害性,并坚决抵制这种新的学术不端行为,共同维护中国学术界的声誉。同时建议所有高校和科研单位和国家有关科技管理部门及相关学术评议机构不仅要拒绝承认此类虚假的国际会议论文摘要,而且还要将这种做法视为学术不端行为予以批评。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