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任霄鹏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11-24 2:6:45
爱思唯尔出版人专访:期刊只是数据和事实的载体
 
2008年10月12日至17日,第13届国际生物技术大会(IBS)在中国大连举行。作为由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发起的目前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生物技术大会,IBS 2008吸引了全球近3000名学者及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大会前夕,《科学时报》记者在北京专访了前来参会的爱思唯尔生物技术领域期刊出版人Sebastian (Bas) C. Straub(以下简称Bas)先生。作为一名资深的业内人士,他的认识和见解或许能够引发许多思考。
 
《科学时报》:在您看来,生命科学研究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
 
Bas:生命科学正在日益细化,也越来越系统化。以艾滋病为例,相关研究细化到免疫、病原体、流行病学乃至病毒的进化。人们现在研究和关注的是一个生物体或事件的整体系统,理论生物学、数学方法以及基因组学的证据因此大显身手。
 
眼下,科学家们可以在得到大型数据库后进行分析解释。人类基因组测序之初,没有人知道它们意味着什么,但现在,它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实践和应用。很明显,化学和生物技术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刚刚颁发的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正说明了这一点。
 
《科学时报》:作为出版商,您的工作角色是什么?
 
Bas:科学家有一些很好的想法,进行了一些工作,并将数据和结论写成论文。而出版商的工作就是去关注哪些领域是重要的。我们出版团队的基本原则就是“促进科学传播”。比如我们会分析,看看是否需要出刊或者创建新刊。然后,我们会邀请科学家担任期刊编辑。我们会尽最大努力为他们服务,让他们的工作尽量简单。
 
《科学时报》:您一直认为“媒介不是信息”,您能详细解释一下吗?
 
Bas:这是我对学术出版坚定不移的看法。我认为,在科学同行间传播发现与想法才是最重要的,而进行沟通的形式——不论是期刊、会议还是网络,都并非至关重要。数据和结论是科学的根本,而期刊只是一种载体,但我们可以尽量优化这一载体。
 
在现实中,虽然文章发在什么期刊上也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数据和事实才是学术出版内容的核心。一个人去读论文,本质原因还是对其中的数据、结论和确凿的东西感兴趣。
 
《科学时报》:科学家时常会抱怨同行评议系统存在着种种不公平,您是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的?
 
Bas:我认为,同行评议系统实际上是很不错的,它是一种平衡和折衷。也许还有更理想的方法,但事情往往就是这样:这方面得到了改善,其他方面或许就没那么好了。同行评议的规则是一篇论文须至少经过两个同行评审人的评议。在生命科学领域,我们常常要在30至40天左右,对一篇投稿作出首次判断。如果我们希望更公平,那就找3个评审人。但这意味着首先要找到这位评审科学家,他愿意花费至少3个小时的时间来读这篇文章。这或许还意味着首次判断的时间要推迟数星期。大家愿意这样吗?
 
还有一个是语言问题。爱思唯尔正在努力解决非英语母语国家投稿的语言问题。如果编辑认为一篇论文很有价值,但语言表达不甚理想,他可以要求作者润色语言。我们有许多这样的编辑,比如《生物技术进展》杂志的主编Murray Moo-Young,他很乐于花大量的时间润色投稿,该杂志引用率最高的10篇论文中,有五六篇都来自中国。
 
《科学时报》:对于中国打造国际高水平期刊,您有什么建议吗?
 
Bas:什么是高水平的期刊?首先它要有很好的论文,要引起众多读者的兴趣和关注。我认为,让大出版集团代理发行或者采取开放获取等形式,都是一种可能性,但不是中国期刊发展最关键、最核心的部分。那些成功的开放获取杂志,比如PLoS、BMC,能够吸引那么多的投稿,因为它们本身都是非常好的杂志。
 
科学出版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些人提交论文,评审人进行质量验证。质量验证是极其重要的,是核心。之后才是内容的传播,让它拥有较高的显示度。作为全球最大的科学出版商,爱思唯尔的做法是“打包”出售期刊。我们出版商要做的事情,就是要让每个包的价值尽可能地大,那就要尽量提高论文的质量。虽然销售也会有影响,但销售立足于所出售的内容的价值。
 
中国期刊一开始要打很硬的仗。如果我是科学家,很为自己的论文感到自豪,那么我可以把它发在影响因子3.5或者更高的期刊上,这样大家都会去看我的文章。我为什么要把它投向一个新的期刊呢?让别人选择一样新事物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你需要很强的说服力。不过,我还是认为中国会很快在这一领域取得成功,比竞争对手们所希望的更快。
 
《科学时报》 (2008-11-24 A3 国际)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