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贾鹤鹏 来源:科学新闻杂志 发布时间:2008-9-10 15:0:41
张玉国的无奈和游苏宁的叫停:科技期刊国际合作艰难前行

中国科技期刊借船出海之路能走多远 

爱思唯尔科技部中国区总裁张玉国提起中国选辑(China Collection)的命运时,多少有些无奈。
 
“我们一开始期望着中国选辑能够吸引世界上很多对中国科技感兴趣的人,”张玉国说。“第一年我们放在网站上供免费下载,很多人来看,第二年收费,来的人就很少了。”最后,爱思唯尔还是把中国选辑打散,把各个期刊归入不同学科的数据库中。
 
张玉国在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上周(9月27日-28日)召开的一次双清论坛上提到这一情况。这次双清论坛汇聚了科技期刊的各路精英,探讨科技期刊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他提到的中国选辑,是爱思唯尔这家世界上最大的科技期刊出版公司2006年隆重推出的促进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项目,它把40多份中国最优秀的英文版自然科学期刊的电子版集合起来,放在其全球最大的科学期刊数据库ScienceDirect的首页上,包括《自然科学进展》、《中国农业科学》、《分析化学》、《金属学报》、《生态学报》等。
 
彼时,随着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公布,世界上对中国科研界的兴趣随着中国政府宣布将逐步大幅度提高科研经费占GDP的比例而不断高涨。把发表中国科学家优秀论文的中国期刊集中在一起向海外推介,看起来不失为一个好主意。当时的计划,还包括由爱思唯尔替纳入中国选辑的中国科技期刊在海外进行免费的纸本发行,尽管随着期刊的电子化,纸本发行所占的比例已经微乎其微了。
 
如今在ScienceDirect的网站上,中国选辑已经不见了踪影,只有一幅青瓷茶杯的照片古风古韵地标明着这个页面与中国曾经具有的联系。
 
作为商业出版公司,张玉国和爱思唯尔其他职员都不讳言,当年推出中国选辑的长远目标是希望能让中国期刊借船出海的同时,也让爱思唯尔能分享中国期刊业成长的利益,尽管一开始就没有人期待这个项目几年之内就能赚钱。
 
不过现在的爱思唯尔已经更加现实。“我们(中国选辑)已经不打算收录新刊,已有的一些期刊合同到期后,也会陆陆续续地不再续签。”张玉国说,他跟着强调,中国选辑的偃旗息鼓并非意味着爱思唯尔不再支持中国科技期刊发展,今后这种支持还会以其他方式继续。
 
无独有偶,同在双清论坛上,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的总编辑游苏宁也透露,最近他们停止了与美国医学会的旗舰刊物《美国医学会杂志》(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简称JAMA)的合作,不再出版JAMA中文版。
 
张玉国的无奈和游苏宁的叫停,尽管出发点不同,都透露着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的艰难步履。
 
两年多以前,负责科学出版社期刊业务的社长助理肖宏和当时执掌爱思唯尔科技部中国区的卢飒(Sharon Ruwart)都对中国选辑的推出充满了信心。从爱思唯尔的角度,推出中国专辑,不但能通过支持中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发展来显示爱思唯尔对中国科技期刊的支持,也能让这个代表世界上科技发展最快国家的专辑为ScienceDirect多赚取一些眼球,增加这个庞大数据库的点击量。
 
从科学出版社及其中国期刊而言,这自然也是很好的“买卖”。增加了国际访问量就会增加论文被引用的几率,这也就意味着期刊的影响因子有可能提高。而国内期刊影响因子低和人们普遍认为的国内期刊论文少人关注长期以来困扰着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让很多科学家投稿到海外。“吸引不到高质量的论文,期刊的质量很难保证,”著名金属学家、同时也是国内科技期刊的元老师昌绪院士在这次双清论坛上如是说。
 
然而,至少在过去的两年来,中国期刊的论文质量还没有提高,高质量的论文仍然是大批投往海外。
 
尽管张玉国没有直接说,然而爱思唯尔中国专辑收费以后的低访问量似乎表明了这一点。而在双清论坛上,《中国物理快报》的主编王鼎盛院士介绍的研究也提供了佐证。2006年,在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数据库里,中国作者共发表了19050篇物理论文,其中,只有3417篇发表在国内5份列入SCI的物理学期刊上,所占的分量只有18%。去掉会议和工程索引,中国作者发表在国内SCI物理期刊上的高质量论文量,也就占到全部发表量的20%。其他学科也有类似的情况。
 
而论文质量差、访问量低恰恰是国内期刊期望通过国际合作改变的。
 
论文质量是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合作的一道高坎儿,其他障碍也不能小觑。
 
对于游苏宁而言,中华医学会停止与JAMA的国际合作,并非因为论文质量。他没有给出原因,只是说“它(美国医学会杂志)不尊重我们。我们说停(止合作)就停,没有什么好说的。”在本文截稿为止,美国医学会对本刊记者就此事的采访一直没有直接解答。
 
不过游苏宁给出了另外一次经历。3年前中华医学会期刊曾经想与另一个科技期刊出版巨头——德国的施普林格(Springer)合作,让中华医学会的期刊借船出海。后来,他也同样叫停了这次合作,据说因为施普林格要求借它的船出海的中国期刊打上施普林格的标志。
 
科学出版社副总经理彭斌负责该社的国际合作,尽管多年来他在这方面推进了很多工作,但是在双清论坛上他也提醒期刊,在国际合作时要多注意维护自己的权利,包括论文的版权、将来的自主发展等事务。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报》的编辑部主任万晓霞则提到了对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合作的另外一个影响因素。坊间人们一直在传言,国家要构建一个大型科技出版航母,把所有期刊都纳入这一数据平台,而届时是否还会允许科技期刊与国外发行商合作加入国际大型数据库,仍未有准确结论。万晓霞说,《计算机科学技术学报》拟议中的与国外出版商的合作,现在就暂停在那里,因为外商担心这一国家平台是排他性的。
 
不过,尽管科技期刊国际合作成果尚不显著,顾虑也未排除,主流的意见仍然是现阶段的期刊借船出海不可避免。张玉国透露,爱思唯尔仍然在研究新的合作方式。他断然反对与国际出版集团合作会让中国科技期刊吃亏的说法:“你见过任何一家国内期刊在国际合作中向任何外商付过钱吗?”曾经担任国家机关干部的张玉国自信地说。
 
《科学新闻》 (2008年 9月 第1期 特别报道,原题为《科技期刊国际合作艰难前行》)
 
更多阅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