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如楠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9-10
选择字号:
首届“艺术与科学之问”学术论坛举行

 

本报讯(见习记者刘如楠)9月7日至8日,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艺术中心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举办首届“艺术与科学之问”学术论坛,来自国内外的12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论坛。

此次论坛是“叩问艺术与科学关系的一次盛会”,力图将“钱学森之问”转换为“艺术与科学之问”的具体问题,从艺术与科学跨学科的理论、历史以及学科融合角度广泛探讨两者之间的多种可能性,梳理出艺术与科学跨学科发展的基本方向。

国科大党委书记、校长李树深院士在致辞中表示,科学需要创新,艺术更是一个创新、拓展的代名词,艺术与科学是人类智慧的双翼。国科大始终高度重视艺术人文的发展和建设,“明德讲堂”人文艺术讲座至今已举办570余场,针对本科生的“艺术与人文修养讲座系列”已开展近百场。他表示,设立艺术中心的意义,不仅在于提高理工科学生的艺术素养、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更是对标世界一流大学完善学科布局、为国家培养一流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举措。

开幕式后,33位艺术界与科学界的学者作了专题报告。中国科学院院士汪景琇认为,科学家和艺术家有着诸多相通之处,表现在他们都有浓重的家国情怀和对人类社会的奉献精神,有着对原始创新的追求和创造的激情,敢于挑战权威,追求一种美学的欢乐。无论科学家还是艺术家,其成果都有着思想之美、逻辑之美、结构之美和形式之美。

中国科学院院士严加安指出,科学与艺术是相互交融的,按照福楼拜所言,越往前走,艺术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要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又在山顶会合。那么科学如何才能艺术化呢?他认为科普作品艺术化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著名的《昆虫记》是科普作品艺术化的典型作品,科幻作品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科学的艺术化。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李军为听众展示了达·芬奇的著名作品,剖析了《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作品艺术性和科学性。他认为,达·芬奇绘画的同时是在探索科学、探索宇宙的真理,宇宙的真理被融进画面中,和画面成为了整体。

《中国科学报》 (2019-09-10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