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程新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8-26
选择字号:
不做科研,还能否成为好教授

 

■程新

近日,由于部分高校打破常规,“破格”提拔了一小批没有科研业绩,但长年安心教学工作的高校教师,引发了热议。关于大学教授要不要搞科研、要不要搞好科研,很多人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作为一个地方院校教师,我也想分享一下自己的观点。

做好科研是不是搞好教学的必要条件?

很多人认为答案是肯定的。理由是:一个不站在学科前沿的高校教师、一个长期不关注学科发展的高校教师,怎么可能更好地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呢?

不可否认的是,科研做得好的教师,在专业领域确实有更好的境界,也“可以”给学生带来更为扎实的专业素养。然而,在现实中,科研对高校教师来说却太过重要了。科研做得好,不仅能靠奖励补贴家用,还能获得各种头衔,绝对是名利双收。而科研做得不好,不仅职称和收入上不去,再严重点还可能“卷铺盖”走人。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教师到底能有多少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那就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了。

随着科研能力的不断提高,教师具备了专业能力,但教学或许只是一个天天期盼着“雨露均沾”的冷宫妃子。

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而是如何提高教师的上课热情。教学是个良心工程,只要不迟到、不早退、不犯政治错误,学校基本上也不会找麻烦,至于中间你到底投入了多少精力,与你最后拿到的报酬没有太大关系。这么多年的工作生涯中,我见过一些教师上课就放视频,最后花点时间进行点评;见过一些教师只对着课本,原文朗读到下课;见过一些教师以教学改革之名让学生上台讲课,自己却悠闲地坐在台下;也见过那些认真备课到深夜的、钟爱教学工作的教师,但他们的收入、职称晋升等方面并未得到“关照”。

从这个角度来说,现在搞的各种教学改革基本上形式大于内容,甚至越改越乱。各种教学竞赛其实对整体教学也没啥帮助,因为大家缺乏的不是能力。只要认真对待,教学肯定能比现在上一个台阶,问题是大家不愿意认真去做。

既然能力的提升不能为教学所用,那有没有能力其实对教学也就无所谓了。所以,从上述角度出发,搞好科研并不是搞好教学的必要条件,至少对地方院校来说,能够踏踏实实地将精力投入教学,才是搞好教学的必要条件。

如何提高大家从事教学工作的积极性?

在目前高校的晋升体系下,如果不从事科研工作,或者科研工作做得不好,对于重点高校来说,教师有可能下岗或者调岗,毕竟“非升即走”已经成了很多高校提升科研水平的“有效手段”。在地方院校或者低水平高校,虽然暂时没有这个压力,但是基本上也几乎可以确定他的职称会终身固定在讲师。

试想一个人在职业生涯中看不到希望,他必然会逐渐地失去耐心和责任心。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果再要求他保持高昂的教学热情,显然强人所难。

一方面是人才“帽子”满天飞,各种待遇水涨船高,一方面是教学工作无人问津。而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在大幅度提高科研奖励,但同时又不停地强调教学工作的重要性。

因此,在当前的环境下,有一部分基本不从事科研工作、专心教学的高校教师,其实对于稳定高校的教学环境是正常的,也是必需的。这一点对于水平不高的地方院校尤为突出。高校强行要求所有教师都是科研能手显然是不现实的,能安心于教学工作,把基础的知识教授给学生,已经是相当不容易的一件事情。

在我看来,目前较为可行的方法之一,是采取“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模式,可以考虑在现有的高校职称体系外,给这些科研做得一般,但是又能安心教学的教师,设置一个相对独立的职称体系,比如助教、讲师、高级讲师、资深讲师,在待遇方面能够达到或者接近同级别职称的水平。这个序列考评的模式淡化科研能力,重点考察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选择进入这个序列的教师,不能享受与科研相关的待遇或资格,如指导研究生等,但是在申报教改课题、教学成果奖等方面可以适当给予照顾。这样既保障了安心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的待遇,同时职称的晋升也可以带给他们相当的职业荣誉感。

http://blog.sciencenet.cn/u/meilingmycin

《中国科学报》 (2019-08-26 第8版 博客)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重建的美国X射线源迎来新生 卵母细胞为何如此长寿
“研0”科研入门需要作哪些准备?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无摩擦的冰”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