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璇子 黄辛 来源:科学网 发布时间:2019/8/25 16:56:13
选择字号:
他“点亮”现代中国遗传学的未来
科技界纪念谈家桢先生诞辰110周年

 

他最早将“基因”一词带入中文,他为中国遗传学研究和教育开创多个“第一”:建立中国高校第一个遗传学专业、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第一个生命科学学院,他呼吁保护中国人的遗传资源,促成国家基因组研究中心的成立,使中国在世界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占据一席之地……

他就是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国际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

8月23日至25日,以“遗传学:技术创新与协同发展“为主题的2019全球华人遗传学大会在复旦大学举行,来自海内外的500余位遗传学家齐聚复旦大学,交流观点、分享智慧,共同破解当前遗传学的前沿和热点难题,充分展示华人遗传学家的风采。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代表学校致欢迎辞,中国遗传学会理事长薛勇彪、美洲华人遗传学会会长黄涛致开幕辞。

8月24日,纪念谈家桢先生诞辰110周年座谈会暨谈家桢纪念室揭幕式在复旦大学江湾校区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界专家和谈家桢先生的亲友、学生等70余人齐聚一堂,共同缅怀这位令人尊敬的前辈、和蔼慈祥的长者和教书育人的典范。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丁仲礼,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农工党中央主席陈竺发来贺信。

坚持真理 科学报国

1936年,谈家桢先生获得美国加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次年,面对现代遗传学奠基人、导师摩尔根的挽留,怀着“科学报国”理想的谈家桢先生毅然放弃国外的良好条件,选择回国。

在抗战的烽火里,在大学西迁的辗转中,谈家桢先生坚持对知识的坚守。

“在祠堂简陋的‘实验室’里,当时唯一的照明工具就是一盏小小的桐油灯,条件非常简陋。”上海复旦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说,就是当年半夜微弱的灯光,点亮了中国现代遗传学的未来。

从事遗传学研究和教学70余年,谈家桢先生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在相关研究领域做出开创性成就,他发现的瓢虫色斑遗传的镶嵌显性现象,提供了经典遗传学发展的重要补充和现代综合进化理论的关键论据。

更令人敬佩的,是谈家桢先生对真理的坚持。

上世纪50年代,苏联的米丘林学说在国内盛行,它强调对育种起决定影响的是外部环境而非内因,摩尔根的基因学说受到压制。在当时的环境下,谈家桢先生不惧压力,坚定地捍卫摩尔根遗传学的科学真理。

座谈会上,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国屏表示,谈家桢先生的最大贡献,在于在当时的环境下,“坚持细胞遗传学的摩尔根学派思路”,并最终“让中国遗传学界形成一种自由的交流、共同发展的氛围”。

“正是他的坚持,才有了在复旦大学塑造的‘三个第一’。这种求真务实、坚持真理的精神非常值得后辈学习。”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亚平表示。

培养人才 提携后学

作为教育家,70余年间,谈家桢先生言传身教、潜心育人,为我国遗传学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桃李满天下。

1978年改革开放后,谈家桢先生发现国内的遗传学发展严重落后,欧美已经跨入分子生物学时代,差距巨大。

他不顾动过两次大手术,拖着病躯,远访美国、欧洲和日本,大力加强交流合作,先后推荐学院17位中青年学术骨干去国外访问、进修和合作研究。这些人学成回国,后来大多数成了复旦大学遗传学科的中坚力量。

1979年,谈家桢先生邀请自己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老同学、美国科学院院士James Bonner带领学术团队来复旦大学开设分子遗传学培训班,系统介绍建立基因组文库、分子克隆等前沿学术进展,为我国开展分子遗传学研究培养了大批骨干。

“当今科技界对生命科学的研究竞争很激烈,惟有人才的优势,才能使中国取胜。”这是谈家桢先生经常说的话。

金力是谈家桢弟子刘祖洞先生的学生,当年,谈家桢先生决定选拔1名硕士生、3名本科生进行遗传学和数学的交叉培养,金力就是3名本科生之一,后来,金力到美国斯坦福大学做博士后时,80多岁的谈家桢先生亲自飞到美国,力邀他回国。

“谈先生坐十几个小时的长途飞机找到我,邀请我回国。午间他就在实验室公共房间的沙发上睡下了。”金力回忆道,看到心目中的一个大科学家,那么高龄还在为遗传学发展奔波,“我当时眼泪就下来了”。

谈家桢先生离开时,金力在他耳边轻轻告诉他,“您放心,我肯定回来。”

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主任黄薇也清晰地记得21年前她第一次向谈家桢先生汇报工作的情形。

“当时向谈老汇报时非常紧张,他却非常和蔼可亲。”黄薇说,“他耐心听完我的介绍,非常敏锐地把获得的分析结果与国际相关领域研究进展进行分析比较,深入浅出地指明工作的创新性和学术价值。”

不久,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谈老对晚辈不遗余力的提携和鼓舞,令我深受感动和鼓励。”黄薇说。

高瞻远瞩 推动人类基因组研究

在黄薇看来,1997年的夏天,对中国遗传学界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当时,谈家桢先生不顾年事已高,以极大的魄力和勇气上书中央,阐述保护中国人类遗传资源、加大投入组织攻关加速我国人类基因组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中央领导对此高度重视、充分肯定,并做出重要批示。

1997年9月科技部在上海召开座谈会,谈家桢先生在会上提出要将基因组研究上升为国家级专项,建议在上海和北京各建立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

黄薇回忆,对于南方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如何选址,当时谈家桢先说了一句话:建议去浦东看看,建议考虑正在建设中的张江高科技园区。

“后来才明白谈先生是要我们在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基地上,构建起知识源头的基因组科学和技术体系。”黄薇说。

“这个思想非常高瞻远瞩,现在浦东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中心。”赵国屏说。

“科技工作者只有加倍努力,为我国的生命科学和遗传学发展发奋工作,再攀新高峰,才不辜负谈先生对我们殷切期待。”张亚平说。

当天,还举行了相关捐赠环节,中国遗传学会捐赠了由李振声先生创作的纪念谈先生的书法作品。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卢大儒代表高沛之先生家属捐赠反映复旦遗传学历史的珍贵文稿。复旦大学药学院院长、国家新药筛选中心主任王明伟捐赠谈先生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与他的通信原件等。

人物简介:

谈家桢,1909年出生,浙江宁波人,中国现代遗传科学奠基人之一,享有国际声誉的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曾任上海市第八、九、十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第五届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第五、六、七届中央副主席,民盟第八、九届中央名誉主席,民盟上海市委员会第七、八、九、十届主委,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副校长。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科学家发现第一颗拥有永久黑暗面的行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