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许悦 王晓宁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5-29
选择字号:
郭雪丰:努力创造有声世界

 郭雪丰

■本报见习记者 许悦 通讯员 王晓宁

他和老师一起走进门,握手;“您好!”露出真诚的微笑;坐下,内敛平和地配合完成《中国科学报》的采访,有问必答,却又不张扬。对于“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研究生)”“大学生年度人物”、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拾聪者公益计划”志愿者等荣誉背后的努力,他也只是笑笑,“就,学习呗”。

只看这些,可能很多人心中已经对他有了初步的印象——一个品学兼优的大学生。然而,如果您知道,他从小双耳患有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却在自己的努力下和其他学生一样,甚至比他们更加优异时,才能体会到,那一句“就,学习呗”的背后有着怎样的艰辛,承载着怎样的重量。

他就是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工业设计工程2016级硕士52班学生郭雪丰,一个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有声世界的人。

突破无声的“牢笼”

郭雪丰意识到自己与其他小朋友不同时,是在开始佩戴助听器的时候。

“和小朋友们一起上学,经常被他们问,‘你耳朵上戴的是什么’,这时我才意识到,自己确实和其他人不太一样。”

郭雪丰的父母则是在其两岁时察觉到孩子异样的。辗转各地医院求医,换来的结果都是“先天性重度耳聋,几乎难以治愈”“感知不到声音,声带退化,恐怕只能上聋哑学校”……尚且懵懂无知的郭雪丰已经被无声的“牢笼”隔绝在有声世界之外。

“我的母亲没有放弃,她开始自己教我学说话。把我的手放在她的脖子上,感受声带的震动,观察她的唇形和面部动作,一点点地让我学发音。”郭雪丰回忆道,在这样的努力下,当他第一次开口呼唤“爸爸”“妈妈”的那一刻,全家人都看到了希望。

最终,郭雪丰和其他的孩子一样,进入普通学校学习,迈出了挣脱无声束缚的第一步。

鉴于郭雪丰的特殊情况,学校老师将他的座位安排在教室前面,他开始依靠读唇语来“听”课,“老师讲的每一词每一句,我都是用眼睛看的,通过辨别唇形来理解老师讲的内容,所以很少会低头看课本。每天回家后回顾复习当天的内容,再提前预习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这样的习惯,一直延续到了郭雪丰的研究生生活,培养出了他极其自律的性格,还锻炼出了强大的读唇语能力。

“在郭雪丰佩戴人工耳蜗前,他有一个极强的、但是对他本人来讲有些残酷的本领——看口型。比如我们一起去浴池洗澡,不用发声,光靠嘴型他就知道我们在说什么。”郭雪丰的舍友兼铁哥们儿申正义说,但在感到神奇的同时,他的心中也有一种无法言说的情绪,一方面他敬佩郭雪丰的毅力,同时也想要尽最大的可能帮助他。

如今的郭雪丰,在双耳成功植入人工耳蜗后,已经能够与人正常进行沟通交流,挣脱了禁锢他多年的无声“牢笼”。

用努力创造有声的世界

每天早7点起床,晚11点入睡,任何工作都提前规划,严格按照计划进行,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干扰到专注时的郭雪丰。就连室友也在他的带动下,养成了早睡早起的好习惯,改掉了拖延症。

专注、自律,又充满韧性,这是无声世界中郭雪丰的坚持。在这样的努力下,一项项荣誉和成绩接踵而来,他成为家长们口中别人家的孩子。2011年获“河北省三好学生”称号;2012年,以优异成绩考上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2016年考取燕山大学研究生。

“刚进入大学的时候,听力依然不好,面对着新老师、新同学、新环境,一时间很茫然,有些不知所措。”郭雪丰回忆道,那是最困难的一段时期,和老师、同学在沟通上也不太方便。

申正义记得,那时每当有班级聚会,郭雪丰都会坐在角落里,一个人默默地吃饭,“不是他不希望沟通,而是很难插进话来”。

后来,为更好地生活学习,郭雪丰先做了右耳的人工耳蜗植入,原以为听力会有所上升,但是现实给了他沉重一击。

“人工耳蜗花了很多钱,在一只耳蜗一个助听器的状况下,他的听力不但没有上升,反而因为一时间难以适应而变得更糟糕。那种落差感让他消沉。”申正义说,这让平时在学校与郭雪丰最为亲近的他也束手无策。

让他没想到的是,没过多久,郭雪丰就从失落中重新站起来,他主动找到申正义,希望能够和他练习发音。郭雪丰开始积极与他人沟通,参加各种活动,结识新朋友,尽可能地恢复自己听力和发音能力。

郭雪丰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在第二只耳蜗成功植入后,他终于不再需要过多依靠读唇语,就能够正常和学生、老师沟通。有时他还刻意背对着朋友们进行交流,练习听力,摆脱对唇语的依赖。

现在的聚会中,没有人再把目光刻意停留在郭雪丰的身上,他能够主动加入对话中,并且他还担任了艺术与设计学院学生科事务助理。“我最想挑战的职业就是行政岗位。比如,我现在作为学生科事务助理的工作,就能够让我认识更多的人、帮助更多的人,我很开心。”

帮助更多儿童走出无声世界

如今,已经完全能够正常沟通、生活、学习的郭雪丰,闲暇之余的另一件大事,就是回到他和父母设立的聋儿康复中心,教那里的聋哑儿童学会说话,帮助他们走出无声的世界。

郭雪丰和父母设立聋儿康复中心的想法源于2004年一次看病时的偶遇。那天,郭雪丰的父母带他前往北京一家医院进行治疗,有一对孩子同样患有先天性耳聋的夫妻,在看到9岁的郭雪丰能够发声后,他们感到十分震惊。

“当他们了解到,我是在母亲的教导训练下能够发声的,便立刻留下了联系方式,不久就亲自带着孩子来到我家,希望母亲能够施以援手,训练他们的孩子发声。”郭雪丰回忆道。而他的母亲也很希望能够帮助到与自己孩子有着相同经历的儿童,于是便欣然答应。聋儿康复中心就这样逐步建立起来。

起初,康复中心的孩子并不多,但随着越来越多的聋哑孩子成功发声,前来参与治疗的人数也由一两个,变成了如今的平均每年七八个。到目前为止,郭雪丰家的聋儿康复中心,已经帮助近百名聋哑儿童成功发声,重返有声世界。

“最开始的那个小孩,现在已经是一名初中生了,他和我一样上的普通中学。现在我也经常会去康复中心,教他们如何发声,看着他们努力的样子,就仿佛看到了自己小时候走过的路。因此,打心底里希望他们能学得更多一些,能够读普通的学校、过正常的生活。”郭雪丰说。

人生有低谷、有高潮,而郭雪丰一直在努力地向上攀登,“从本科到研究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我从一无所有,到收获了更多的情感,从一个旧世界跨越到了新世界”。现在的郭雪丰,摆脱了无声的“牢笼”,更有信心去触碰这个世界,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中国科学报》 (2019-05-29 第8版 校园)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