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陈胜伟 温才妃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5-29
选择字号:
徐建伟:“百草园”里种药更育人

 

徐建伟(左)指导学生辨认各种中草药的药性和生长习性

■本报通讯员 陈胜伟 记者 温才妃

走进位于浙江农林大学东湖校区东南侧的“百草园”,该校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中药学专业教师徐建伟正在带领几个工人移栽中药材种苗。戴着草帽、露出黝黑双手的他,一边查看种苗,一边叮嘱忙碌的工人:“这些白头翁种苗,要种在‘清热篇’第二株大叶冬青树下面,苗株间距为15厘米。”

每次站在百草园入口处的李时珍雕像旁,徐建伟都会如数家珍地向大家介绍百草园,眼底尽是藏不住的自豪。“我除了上课,其余时间几乎都泡在这里了。刚接手的时候,这里还是杂草丛生,如今成为占地约7000多平方米的中草药多功能综合园区。”

大学校园建起“百草园”

浙江农林大学的“百草园”是浙江省首个以植物药功效为划分依据的药用植物园,也是浙江中医药文化教育基地、浙江省林业科普基地。四年来,330余种《中药学》里的植物药,在这里已成功种植310余种,百草园已成为全省知名的中草药种植和科普基地。

说起建设百草园的原因,徐建伟说最初主要是为了满足教学需求。2015年初,学校决定建一个中草药教学实验基地,他接下了任务。

徐建伟是中药药理学专业背景出身,专业不完全对口,创建百草园,种什么、怎么种都是问题。他查阅各类书籍,一点点学习中药植物种植方面的知识,在并不熟悉的中药材种植领域一点点“开荒”。

在百草园的建设伊始,徐建伟就选择以中药学教材中常用的330多种植物药功效为主线,根据每种药用植物的习性,打造解表篇、清热篇、泻下篇、温里篇等多个区块,同时结合学校所在地临安及浙江地方特色的民间草药,增设民间草药篇和民俗文化篇两个区块,区块内木本、藤本、草本三者有机结合。

目前百草园占地面积不算大,但里面的宝贝可不少。藏红花、人参、三七、铁皮石斛等,在这里都能找到它们的身影,这里已经成为师生学习中草药文化的重要平台。

打造“活的中药学教科书”

徐建伟一心想把百草园打造成校园里“活的中药学教科书”。引种新的中药材,便成为百草园建设的重中之重。

为了保证园内中草药具有代表性,他通过各种途径搜寻中药材植物。每次购买到种苗后,他还要赶到快递点领取。短短几年,他去快递点近百次,成了快递点的“刷脸”熟人。

“有些中草药种子种苗十分少见,非常难找,搜寻种子和种苗就像‘挖宝’。”徐建伟说。

有一次,他打听到绍兴市新昌县沙溪深山里有他心仪已久的中药芫花,心里很激动,当天便进山寻找。经过一天的奔波,他终于赶在天黑前找到了稀有药材,连夜驱车返回百草园,确保来之不易的植物能存活。

10多亩的百草园,即便是专人维护,也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对于要上两门核心专业课的徐建伟来说,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在旁人看起来枯燥繁琐的工作,在他看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不怎么觉得辛苦”。

在百草园里,徐建伟每天都会有新发现、新挑战,今天虾脊兰开花,明天江香薷发芽,连续两年尝试栽种大黄,不知为何一到夏天就干枯了……他带领着学生和工人对百草园进行维护保养,积极寻找原因。

推行“包干制”育人

“如果百草园建好了,学生就不用漫山遍野地采集植物药,不出校园就能学到相关知识。百草园里长成的药材,可以制成标本进入学校标本库,还能作为教学教具节约教学成本。”这是徐建伟建好百草园的最大动力。

他在百草园推行“包干制”,让每个同学认领一块地,从栽培、养护,到后期采标本、加工炮制等,手把手教学生,并把学生参与药材种植管理情况作为中药材加工学、中药栽培学等课程成绩评价依据之一,让学生对药材的认知不再局限于书本。

如今,徐建伟培训了一批学生讲解员,将百草园打造成中药学和生物制药专业的教学实习基地、临安区中小学生中医药文化教育基地。目前已接待校内外学生实习、参观超过10000人次。同时,他还带领学生创办了微信公众号,发表了十多篇原创文章,起到很好的科普作用。

“要给植物适应环境的时间,要给百草园充分建设完善的时间,更要给学生成长成才的时间。我希望把百草园建成一个中草药科普基地、一道独特的校园风景,让更多的人认识和感受中医药文化。”徐建伟说。

《中国科学报》 (2019-05-29 第5版 学人)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