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天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3-22
选择字号:
声音

 

“每个人在年轻的时候,或者说在人生的某个时刻,会感到自己很疏离,很不满意。他们会问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或者不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也总会问自己这样的问题。”

——今年是美国著名作家J.D.塞林格诞辰100周年,其子马特·塞林格日前来华访问,他在谈及父亲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时如是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也是霍尔顿经历的事。他看到了世界上不诚实的、糟糕败坏的东西,他不想成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但他确实是世界的一部分。这种情况下他该做什么?该如何继续他的生活?我觉得关于这些问题的深刻理解,都在这本书里面”。

1950年,《麦田里的守望者》一经问世即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多年来一直畅销不衰,在中国排行榜上也位居前列。在马特·塞林格看来,父亲有一颗东方的心灵,“他有西方人的外表,内心其实更偏东方人多一些。相较于印度教,他对道教和儒家的东西更感兴趣。毋庸置疑他是美国纽约人,但我觉得他的作品由译林出版,某种意义上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为了纪念塞林格百年诞辰,译林出版社特推出塞林格作品集,包括《麦田里的守望者》《九故事》《弗兰妮与祖伊》《抬高房梁,木匠们;西摩:小传》4部作品。

“这世界就像一个剧场,当前排观众站起来的时候,后排观众也不得不这样做。所以这个世界上很难找到一个不焦虑的妈妈。”

——薇妮斯蒂·马丁是耶鲁大学人类学博士,也研究过灵长类动物,婚后她搬到了“人人是超级富豪、阶级感很重”的纽约上东区。在那里她生活了6年,并以人类学的眼光观察了那里的150多个母亲,目睹了她们战况激烈的“育儿战争”。她把自己在上东区的经历和观察写成了名为《我是个妈妈,我需要珀金包》的一本书,在书中她如是表达妈妈们的焦虑,并写道:“我学到的知识告诉我,以狩猎与采集为生的族群,生活方式如同人类的老祖宗——集体养育孩子。母亲、姐妹、侄女、外甥女,以及其他同族的人,组成庞大的人际网络,所有人一起照顾他人的孩子,甚至帮忙哺乳,有如亲生。”

不过,该书一经出版便引发热议,比如书中说起有的丈夫会给妻子发奖金,《时代》周刊一篇书评则说,这笔钱不过是丈夫拨给妻子的养家支出以外的费用,如用于慈善捐款的钱。更成问题的是,马丁把她这本爆料的书伪装成人类学研究著作的样子,但是“看到她把孕妇跟袋鼠比较那一段,我就对她失去了信任。她说,袋鼠在逃脱天敌的追捕时,必须决定是否丢掉它们的幼兽。除了人类之外,袋鼠没什么天敌。它们肯定也不会奔跑”。

“好的艺术家抄袭,伟大的艺术家窃取。”

——乔布斯的这句名言似乎对当下中国艺术圈发生的抄袭事件作出了最好的注解。近日,比利时艺术家克里斯蒂安·希尔文(Christian Silvain)通过比利时多家媒体发声,声称中国著名艺术家叶永青抄袭其艺术创作并从中获利,“他甚至胆敢在布鲁塞尔展出我的作品”。据指控,30年来,叶永青一直在制作几乎完全是希尔文作品的画作。面对指控,叶永青在对媒体最新的回复中既没有解释二人风格的相似问题,也没有完全撇清与这位比他穷得多的艺术家的关系,他说:“这是对我影响至深的一位艺术家,我们正在争取与这位艺术家取得联系。”

事件一经报道,便引发行业内外高度关注。随着舆论的持续发酵,这已不再是一个单一的抄袭事件,从质疑叶永青对西方艺术的抄袭,到对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讨论,最后延展到中国当代艺术评论的探讨。

实际上,抄袭的案例在艺术圈不胜枚举,除了年轻艺术家、知名美院教授,甚至还有所谓艺术界的领军人物。但在一片骂声之中,也有人认为无可厚非,就如毕加索曾言:“拙劣的艺术家模仿,伟大的艺术家偷取”,这句话后经乔布斯阐释广为流传。这里的“偷取”并非抄袭,而是研究作品加以转化,阐明出处以表尊敬。然而,当模仿、挪用、致敬和再创作成为当今艺术领域最典型的手段时,自然在为创作打开空间的同时,也给抄袭留下了明目张胆的余地。(周天整理)

叶永青(左)和希尔文(右)部分作品对比图

《中国科学报》 (2019-03-22 第5版 文化)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听导师的话,毕业论文答辩这样准备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