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秦志伟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10-10
选择字号:
时间用一年,荒地变良田

 

■本报记者 秦志伟

我国首个农民丰收节刚刚过去,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腰围村的农民们便开始忙着排水晾田,为水稻收割作最后的准备。“农场主”朱洪德捧着金灿灿的稻穗,脸上乐开了花,这源于600多亩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只用了一年就变成了稻香扑鼻的良田。“这么多年的等待,今天终于感受到了丰收的喜悦。”他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记者了解到,让朱洪德的重度盐碱地变良田的技术是由中国农业大学胡树文教授团队研制的。该团队集成的盐碱地生态改良综合技术,实现了重度盐碱土壤当年改良、当年高产。

据悉,相关技术得到了“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东北苏打盐碱地生态治理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和“新型功能型缓/控释肥料与稳定肥料研制”等项目的支持。

当年改良 当年高产

盐碱地遍布于全球100多个国家,面积高达10亿公顷,我国盐碱地面积将近国土面积的1/10。中科院南京土壤所研究员杨劲松介绍,松嫩平原中西部分布着重度苏打型盐碱土,土壤pH值在10.0以上,含盐量非常高,碱化度平均在35%以上,土壤颗粒组成中黏粒含量较高,质地黏重,透水性差,可塑性、黏结性强,土粒分散,结构性差。

记者曾多次前往该地,业内人士纷纷表示,该地区盐碱地改良利用是一项很艰难的工作。

“地面白茫茫,雨天水汪汪,盐碱土地多年废弃。”胡树文向《中国科学报》记者回想十年前来这里开展盐碱地改良的场景,依旧历历在目。

经过多年研发攻坚,胡树文团队成功了。

据介绍,他们针对该地区气候条件、地势地貌以及重度盐碱土理化性质等特点,自主研发了新型高分子土壤改良剂和盐碱地专用功能性肥料等土壤改良用物资,并结合洗盐、排盐措施,形成一套成本低、见效快的盐碱废弃荒地快速改造生态良田的盐碱地生态改良综合技术。

难能可贵的是,综合技术可实现盐碱废弃荒地当年改良、当年种植、当年高产,且在今后不继续使用改良剂的条件下,水稻仍然能实现高产、稳产。高粱、玉米、甜菜、向日葵等旱田作物改良当年也能达产,然后逐年增产、稳产。

9月28日,杨劲松、吉林农业大学教授赵兰坡等专家对600亩重度盐碱地示范田进行了实地测产。结果显示,实施盐碱地生态改良综合技术的高品质水稻产量为8215公斤/公顷,其他改良方法为5637公斤/公顷。

朱洪德向记者介绍,这片土地是2017年流转到手,土壤含盐量达6‰~9‰。经过一年的改良,当年水稻产量8000公斤/公顷。“今年种植没使用其他的改良物资,只进行了常规的水肥管理。”

“不是单一措施就能见效”

记者随后观摩了多处盐碱地生态改良综合技术示范基地,均是丰收景象。赵兰坡连续多年对胡树文团队建设的示范田进行了跟踪测产,他高度认可这项改良综合技术。

“盐碱地改良过程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不是单一的措施就能见效的。”胡树文表示,他们集合众多专家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是一套包含多项措施的综合技术。

首先,新型土壤调理剂含有大量的多价离子,能和土壤胶粒上的盐离子快速交换,并且有机高分子骨架可有效聚合土壤小粒径团聚体形成稳定团粒结构,增加土壤通透性,在灌溉水作用下耕层盐分离子一部分径流排出,另一部分淋洗更深层土壤,实现了表层的快速淡化。

在赵兰坡看来,与普通治理技术需5~7年脱盐、洗盐时间相比,该技术大大增强了水分对盐碱的淋洗效率,1~2年即可将耕作层盐碱脱除。

其次,经过抗盐品种选育,水肥的精细化控制,提高整个生长期作物抗逆能力,最终实现作物高产。胡树文团队经过多年连续跟踪研究,改良后的盐碱土壤耕作层盐分逐年下降,土壤肥力和有机质含量均逐年提升,土壤容重和通透性等指标逐渐接近正常土壤。

比如,在内蒙古通辽市花吐古拉镇,1000亩重度盐碱地的pH值为10.1~10.6,全盐含量4‰~7‰。2017年,采用胡树文团队生态改良综合技术种植旱田作物燕麦,长势良好。2018年种植青储高粱和青储玉米,均长势良好,接近正常土地的生长水平。

据测算,经过改良的耕地,其质量等级由原来的9~10级劣质耕地提升到6~7级优质土地,可以大幅度提高优质耕地的比例。

据悉,目前该技术在全国成功开展了多区域、多作物、多年大面积田间试验示范,效果非常好。所有试验示范区域都能做到一次改良,长期有效。

《中国科学报》 (2018-10-10 第6版 科研)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