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俞慧友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18/10/9 14:30:05
选择字号:
院士为栽培技术鸣不平:研发投入勿“跑偏”

 

“我国以9%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科技的贡献巨大,这主要体现在育种和包括植保在内的栽培技术上。不过育种贡献显示度高,栽培贡献显示度低。因此,研发投入‘估值’上,栽培研发的投入明显‘偏低’了。我国应加大栽培和常规育种技术的研发投入。”8日,长沙浏阳,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陈温福为“栽培”“鸣不平”。

由湖南省农学会组织的对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承担的,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水稻绿色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现场评议会上,陈温福如是表态,栽培技术可谓“魔鬼技术”:从对稻田的管理上看,它需要“看天、看地、看长势长相”,来灵活地决定施肥灌水的管理,不存在固化的模式;从种植角度看,则因人、因地、因种植规模乃至种植制度而异。用陈温福的话概括,栽培是“姥姥不亲,舅舅不爱,姑姑不理”,但它确实是粮食生产中不可或缺的技术。根据陈温福曾经的研究,育种和栽培两大板块技术,对粮食产量的贡献大约各占50%。

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大学教授张洪程向科技日报记者表示:“栽培技术太重要了。我国农业正处于转型升级期,农业生产经营、耕作都会发生根本性变化。这需要栽培耕作属性走在前面,积极进行相应的创新,目前,我国关注栽培技术研究的,主要就是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专项。但从生产需求来看,农业要发生根本性变化,国家就亟须大幅加强栽培技术的投入和研究。”他进一步解释,栽培技术面对着广袤耕地上的稻作生产,是在大田中,利用天气、土地等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进行的科学创造,不断变化,以形成最符合时代需要的技术体系。不过,影响具体田地栽培的因素尤为“善变”。因此,须根据“多变”找出具体的栽培规律和相适应的技术,因地、因人、因时制宜。

“栽培是‘个性化’的。育种专家育成的品种,必须通过优良的栽培技术才能把生产的最大潜力发挥出来。比如,某品种可能有800公斤潜力,栽培专家种能达到,但没获得优良栽培方法的农民种,就很难达到。这就是‘栽培’的‘隐形影响力’。”陈温福说。

育种专家、湖南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所长赵正洪称:“三分种,七分栽培。”从某种程度看,育种专家育出的品种好不好,栽培专家可以说了算。而不重视栽培,是因为人们普遍认为“种地谁不会?”栽培的贡献和创新,就几乎这样被忽略了。“对品种的评价,可通过两个品种的种植对照,相对简单地评价其优劣。但栽培技术缺乏相应的评价体系。即便产量高,人们更多的也是夸品种好,不会有人觉得栽培有大的贡献。”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玉烛补充。

科研立项和评奖上,栽培就更是“弱势群体”了。据介绍,立项上以栽培技术为主的粮食丰产工程专项,也是和土壤、肥料、绿色生产、机械化等其他多学科交叉融合在一起。科技计划改革前,尚有部分项目涉及栽培,但比重均较小。现在,则基本没有为栽培特设的项目。栽培方面的研发项目和资金比例,与作物、农业生产的发展都极为不相称。

为此,院士、专家呼吁,国家应重视栽培学科的发展,在重视分子育种、转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的同时,也要重视接地气、直接“管用”的栽培技术和常规育种技术的研发。

(科技日报长沙10月8日电)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脂肪沉积相关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40亿年前生命如何产生?室温水中找答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