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振奎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1-26
选择字号:
大学该不该推行通识教育

 

■金振奎

近些年,国内高校兴起了“通识教育热”。大学校长们谈到大学教育改革,就是要推行通识教育,把通识教育当成了提升教育质量的一个法宝,喊出了“厚基础,宽专业”的口号,试办通识教育班,增加通识教育课程,强调打通专业壁垒,要求理工科学生选修文科类课程,文科学生选修理工类课程,认为这类“万金油式”的“通才”更能胜任以后的工作。

但在笔者看来,大学教育的这种改革并没有抓到重点,没有触及教育的本质。能力培养才是大学教育(以及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着力点,而非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不是法宝

现行所谓的通识教育是让学生多学些非专业课程、拓宽知识面而已,大多属于“知识灌输型教育”,而不是“能力培养型教育”。

如果多教些知识就能培养出优秀人才的话,那人才培养也太简单了。显然,事实并非如此,仅靠多读些兵书是成不了优秀军事家的。

以数理化为例。很多人认为,数理化很重要,数理化基础不牢,研究后劲就不足。我认为这种观点不对。后劲就是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与数理化基础并没有多少关系。我国从中学到大学,教授的数理化知识比欧美多,学生的数理化基础比欧美学生扎实,可创新能力显著不如欧美。

还有人认为,数理化可训练抽象思维能力,因此文科学生也要学习。但笔者认为,从小学到中学,我们就一直在学数学,到了中学还学物理和化学,抽象思维不是训练过了吗?我国古人没有学多少数理化,也出现了很多著名文学家、诗人。

再有,知识不用就会忘。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大学里开设多少课,就能让学生掌握多少知识。他们没有想到,知识很容易被“忘”。即使学生某门课的考试成绩为100分,只要不用,半年后就几乎忘光了。以英语为例,我们从小学就开始学,但博士毕业时仍不能过关,仍不能流利地进行学术交流和写作。为什么?主要是因为学校只注重学,而不注重练。学生学英语主要是为了应付各种考试,平时说话不用英语,写作不用英语,思考不用英语,所以英语始终学不好。

大学还是要以培养专才为目标。不同成长阶段,教授不同知识。通识教育强调培养通才,放在中学或许更合适。到了大学,就是要分专业学习,“术业有专攻”,就是要培养“专才”。

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在某个专业领域要取得重大突破,必须有雄厚的专业知识积累,必须要“精”“深”。什么都懂,什么都不精,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专业知识积累是需要时间的,而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其他知识学多了,专业知识必然学得少。

二是一个人的创造力有黄金时间段,成年后(17岁左右)到30岁左右是创造力高峰。有人统计过,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成就平均是在30岁取得的。知识积累与创造力高峰是有最佳匹配关系的,在创造力高峰达到较深厚的知识积累最有利于取得突破。

总之,以灌输知识、拓宽知识面为目的的通识教育,不仅不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反而适得其反,因为挤占了专业学习时间,因此在大学里不应广泛推行通识教育,通识教育也不是提升大学教育质量的法宝。

能力培养才是焦点

要办好教育,首先要确立正确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能力+灵魂+健康+知识,其中能力培养、灵魂塑造、健康(身体和心理)锻炼都是教育的核心,尤其是能力培养,唯独传授知识不是。

从幼儿园到大学,我们的教育实际上把传授知识当作头等大事,当作教育最重要的核心,注重向学生大脑里灌输知识,而忽视了对大脑的训练。知识灌输得多了,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就少了,于是,就变成了“书呆子”,养成了“爱听不爱思”的惰性。这种思维惰性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

大学教育为什么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因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要能力强,什么工作都可以胜任,工作中缺什么知识,都能够自己获取。

当然,灵魂塑造也很重要。当年弱小的红军能取得胜利,靠的就是一股精神。一个人只要有正确的奋斗目标,就会朝气蓬勃、充满活力,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就会有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意志。“有志者,事竟成!”反之,没有奋斗目标,就会随波逐流,浑浑噩噩,如同行尸走肉。

高等教育领先世界的途径

我国高等教育与欧美的高等教育的差距主要在于能力培养,而不是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因此,我国高等教育要领先世界,需加强能力培养,推行“能力培养型教育”。

要改革培养方案,从知识灌输型转变为能力培养型。在我国,一个本科生毕业通常需要修满160~180学分,而其中绝大部分学分是通过课程学习获得的,实训(实习、大作业、科技创新、毕业设计等)所占学分的比例通常不到15%~20%。这是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的表现。因此,应转变观念,对培养方案进行深入改革,加大实训的分量和力度。

要把会写论文作为本科生毕业的基本要求,作为必须掌握的一种关键能力,作为本科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什么呢?因为论文是反映多种能力的综合指标,能够反映创新能力、发现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提炼总结能力、写作能力、审美能力等多种能力。

因此,会不会写论文是衡量本科生培养质量最重要的核心指标,是提升学生多种能力的突破口和抓手。当然,要求所写论文都发表也不现实,老师或评委认可就行。

目前,欧美高校教授对中国留学生普遍的印象是:很多学生读研时不知道要干什么,需要导师定题目、定思路。这主要是本科生不会写论文造成的。国外的本科生不是人人都会写论文,但如果我们的本科生人人都会,高校的培养质量将高于他们。

或许,推行“能力培养型教育”,才能让我国高等教育更快地追赶上欧美国家。

(http://blog.sciencenet.cn/u/hongxingshan)

《中国科学报》 (2018-01-26 第2版 博客)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