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天琪 张文静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7-31
选择字号:
餐桌上的历史风景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食案


 

青海同德县宗日遗址发掘到的餐具

敦煌壁画宴饮图    王仁湘供图

■本报记者 韩天琪 张文静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作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吃”一直是中国人所津津乐道的话题。那么,古代中国人是如何进餐的?古人餐桌上的礼仪又是怎样的?

分餐与小食案

现代中国人一般采用围桌会食的方式进餐,这种亲密接触的会食方式,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传统。不过,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介绍,我国历史上还有过另外的进餐方式。

“分餐制的历史无疑可上溯到史前时代,它经过了不少于3000年的发展过程。会食制的诞生大体是在唐代,发展到具有现代意义的会食制,经历了一个逐渐转变的过程。”王仁湘说道。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种转变的契机竟然与中国人起居方式的改变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周秦汉晋时代,筵宴上之所以实行分餐制,应用小食案进食是个重要原因。“如果食案没有改变,饮食方式也不可能会有大的改变。事实上中国古代饮食方式的改变,确实是由高椅大桌的出现而完成的,这是中国古代由分食制向会食制转变的一个重要契机。”王仁湘接着说。

古代中国人分餐进食,一般都是席地而坐,面前摆着一张低矮的小食案,案上放着轻巧的食具,重而大的器具直接放在席子外的地上。后来说的“筵席”,正是这古老分餐制的一个写照。

这种以小食案进食的方式,至迟在龙山文化时期便已发明。王仁湘认为,在考古实物证据方面,陶寺遗址的发现十分重要,它不仅将食案的历史提到了4500年以前,而且也指示了分餐制在古代中国出现的源头。“古代分餐制的发展与这种小食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小食案是礼制化的分餐制的产物。”王仁湘解释道。

会食与高椅大桌

西晋王朝灭亡以后,生活在北方的匈奴、羯、鲜卑、氐、羌等族陆续进入中原,先后建立了他们的政权,这就是历史上的十六国时期。

居于国家统治地位民族的变更,使得中原地区自殷周以来建立的传统习俗、生活秩序及与之紧密关联的礼仪制度,受到了一次次强烈的冲击。根据王仁湘的研究,正是在这种新的历史背景下,导致了家具发展的新趋势,传统的席地而坐的姿式也随之有了改变,常见的跪姿坐式受到更轻松的垂足坐姿的冲击,这就促进了高足坐具的使用和流行。

高椅大桌进餐,在唐代已不是稀罕事,不少绘画作品都提供了可靠的研究线索。可以肯定地说,至少在唐代中晚期,古代中国人已经基本上抛弃了席地而坐的方式,最终完成了坐姿的革命性改变。

家具的改变引起了社会生活的许多变化,也直接影响了饮食方式的变化。分餐向会食的转变,没有这场家具变革是不可能完成的。家具的稳定发展,也保证了饮食方式的恒定性。

不过,中国古代的分餐制转变为会食制,并不是一下子就转变成了现代的这个样子,还有一段过渡时期。

王仁湘介绍道,在会食成为潮流之后,分餐方式并未完全革除。例如南唐画家顾闳中的传世名作《韩熙载夜宴图》,夜宴部分绘韩熙载及其他几个贵族子弟,他们面前摆着几张小桌子,在每人面前都放有完全相同的一份食物,是用8个盘盏盛着的果品和佳肴。碗边还放着包括餐匙和筷子在内的一套进食具,互不混杂。这里表现的不是围绕大桌面的会食场景,还是古老的分餐制,似乎是贵族们怀古心绪的一种显露。

“这也说明了分餐制的传统制约力还是很强的,在会食出现后它还有一定的影响力。”王仁湘如是说。

在晚唐五代之际,表面上场面热烈的会食方式已成潮流,但那只是一种有会食气氛的分餐制。人们虽然围坐在一起了,但食物还是一人一份。“到宋代以后,真正的会食——即具有现代意义的会食才出现在餐厅和饭馆里。”王仁湘认为,无论是分餐制、会食制,还是那种实质为分餐的会食制都是历史的产物。

多样化的食具

现代社会流行最广的进食方式是这样三种:用手指,用叉子,用筷子。中国人是用筷子群体的主体,是筷子传统的传人。

那么,古代中国人是如何进食的呢,古代是否还采用过其他什么进食器具呢?

“现代考古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机会,发掘出土的大量古代进食具实物,将我们所要寻求的答案明晰地展示到了世人面前。”王仁湘介绍道,以考古资料提供的证据,古代中国人使用的进餐用具,主要有勺和筷子两类,还曾一度用过刀叉。

“这些进食器具中,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特色的是筷子,它的使用至少已有3000年上下连续不断的历史。”王仁湘接着说,“古代中国人使用餐勺的历史也十分悠久,餐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7000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勺与筷子一样,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的进食器具,也成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古老的富有特色的熟食传统,决定了我们独特的进食方式。华夏先民的主食是粥饭,副食为羹汤,这些都不便直接用手指抓食,还要借助手指之外的食具,才能将食物顺利送达口腔。我们现代人享用中餐,要使用筷子和餐匙,这个传统其实可以上溯至史前时代。

虽然现代中国人进食中餐很少用叉子,不过考古学证实中国的餐叉出现在4000多年前,而随着西餐传入的餐叉却只有1000年左右的历史。

“中国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发明了餐叉,这个发明完成于史前时代。在历史时代,我们的先人仍然保留着使用餐叉进食的古老传统,只是由于这个传统时有中断,餐叉的使用在地域上不很普及。”王仁湘解释道,“在古代,作为进食具的餐叉并不是单独使用的,与它配套使用的除了餐刀,还有餐勺。例如郑州二里冈同餐叉一起出土的,还有餐勺;侯马故城的餐叉,也与餐勺共存。”

古代餐叉的使用与肉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国古代将“肉食者”作为贵族阶层的代称,餐叉可能是上流社会的专用品,应当不会普及到一般民众中。下层社会的“藿食者”,因为食物中很难见到肉,所以用不着制备专门食肉的餐叉。

“中国人用餐叉的历史已经追溯到了5000年以前,不过我们没有将餐叉作为首选的进食器具,它实际上是基本被淘汰出了餐桌,这显然是我们有更适用的筷子的缘故。”王仁湘最后说道。

《中国科学报》 (2015-07-31 第6版 历史)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