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舸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5-16
选择字号:
采桑湖生死局
 
■本报记者 成舸
 
采桑湖是一个湖,也是一个地名,它还是一个村、一个镇、一所保护站、一块候鸟碑、一个精神符号。在东洞庭湖,再没有哪个名字和保护区靠得那样近。
 
如今,这个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仅一堤之隔的万亩内湖,正因新一轮的水面经营权出让而变得命运难料。
 
3月以来,昔日安宁的采桑湖变得骤然热闹起来。汛期尚未来临,视线中本应是滩涂和水面的地方却出现了几台挖土机,几条不知何时堆成的低矮长垄延伸出几公里长。
 
“那边是养殖区,这边是种植区。”4月18日下午,正在指挥现场施工的负责人指着湖心方向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据介绍,之所以在湖心筑堤,是为了一半养蟹,一半种藕。筑堤处原本就有一道“老堤子”,只是没现在这么高罢了。
 
由于在浅水区改种莲藕,本应属于这个季节的自然过渡带——滩涂不见了,被分割成了一圈圈的“藕田”。藕田边缘,一台大型抽水机正开足马力,将湖心的水一级级地抽送出来。
 
别号“洞庭湖鸟人”的岳阳市湿地保护促进会会长彭祥林是采桑湖的常客。他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4月初的一天,他与朋友结伴来拍鸟时发现采桑湖面貌大变,遂愤然在网上发帖,将采桑湖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
 
2013年12月3日,受采桑湖镇委托,岳阳市君山区发展改革局将采桑湖大湖四堤面积约1万亩的5年经营权在该区政务中心的资产交易中心大厅挂牌出让。年出让价格从起拍价110万元一路飙升,最终以370万元成交价被岳阳籍商人黄振雄拿下。而上一个承包期每年的承包价格为38万元。
 
“370万元和38万元概念当然不一样,肯定要增加一些经营的品种,不然效益怎么拿得出来?”黄振雄的合作者、安徽籍的周老板向《中国科学报》记者坦承,过去十年开展的是普通的野生养殖,“说白了就是‘人放天养’,但370万元的话,在品种和鱼苗数量上肯定要增加,如果还按常规的养法,利息都收不回来”。
 
尽管低于竞标价格,370万元的实际承包价,相较于过去的38万元仍近乎天文数字。在当地镇政府眼里,这已是国有资产的“增值”,本应是一项政绩。可在有关专家看来,这种出让不啻于“掠夺式开发”。
 
在身为岳阳市岳阳楼区人大代表的彭祥林看来,无论是修堤圈田,还是养蟹种藕,采桑湖的经营者几乎是“条条违法”。
 
在洞庭湖区,湖泊历来是人们生产生活的最重要载体,随着传统养殖向现代水产业发展,各种湖面水体成了各方争夺的焦点,谁能拿下更多湖面,谁就能在市场上占据主动。因此,即使在退田还湖的今天,“圈湖”现象不仅依然存在,而且更趋白热化,以致一些企业纷纷将触角伸向了保护区的“灰色”地带。(详细报道见第4版)
 
《中国科学报》 (2014-05-16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河西走廊内陆河出山径流研究揭示新趋势 金星缺水的原因,找到了?
科学家描绘低质量系外行星大气逃逸新图象 听导师的话,毕业论文答辩这样准备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