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喻海良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1-20
选择字号:
十年后谁在陪我玩科研
 
■喻海良
 
几天前,给德国某知名大学的某知名教授写信问好。该教授是我们专业的一个顶级大牛,是前Acta Materialia的副主编,也是德国科学院院士。在回信中,刚刚得知他已经退休了,已经不再做科研工作了。
 
去年,我去美国参加国际会议的时候,遇到日本某大学的一个教授。她劝我适当地改变一下研究方向,因为,日本原本非常强大的塑性加工领域,也已经人才凋零。绝大部分该领域的教授都转行作其他的研究了。也正因此,在日本国内,也已经找不出几个能够牵头的塑性加工领域业内公认的领头教授了。
 
2012年,我的博士后合作导师之一退休了。2013年回东北大学,我们实验室的一位教授退休了。而现在,我知道的一批知名的教授,基本上年龄都在50岁以上,有些已经60岁了。这些人,包括我的博士生导师,10年后,他们也基本上都会退休,其中有一部分人或许将会离开这个领域。
 
然而,再看看领域内的年轻教师——本领域内似乎就找不出一个能够牵头的学者。
 
每一次国际会议,能够见到的教授每年都是那几个熟人。而新引进的人,虽然专业一样,但是集中在某几个热门的研究方向。今天去看了一下我们领域的世界级大学——剑桥大学的材料与冶金学院的教授相关介绍。
 
虽然,这个学院依然有十多位教师,但是,就研究方向而言,清一色的“高科技”,居然找不出一个和传统学科相关的方向。难怪前年剑桥大学的某教授跳槽到浦项科技大学,因为,他所在的剑桥,这个领域也没有用武之地了。
 
再回看国内的几所高校,在这个学科上也是有不少的后生,但是,就我的眼光,10年后,将来能够领导这个学科发展方向的人,应该尚未浮出水面。
 
1990年左右,全国各个高校每一个研究方向的教授没有几个,也因此,如果在这个年代,三四十岁左右就评上了教授的人,自然而言,到今天,就成为耳熟能详的教授。也就是现在这一批年龄将近五六十岁的教授。10年后,他们也将退出历史的舞台。
 
2000年左右,全国绝大部分高校扩招,教授的数量也是扶摇直上。然而,这个年段评上教授的人,靠本事和靠资历的人都有,也因此,大家都是教授,有所谓“鱼龙混杂”。
 
当然,在这个年代,三四十岁就评上教授的人,也很郁闷,因为这么多人一起拼资源,虽然看到名片上都是教授,但是,能够让人记忆深刻的教授还是很少的。也因此,10年后,他们能够肩负其行业的发展方向,也是很困难的。
 
到了2010年,这个年代,国内大部分高校的教授数量饱和,也正因此,国内高校教授的应聘条件越来越高。原本那些凭着3篇SCI就评上教授的人,硬是把要求提高到3篇一区或者二区SCI;原本几个省市项目就可以的,也提高到要求国家级项目。也正因此,这一批人中,能够在三四十岁就评上教授的人,自然有一定的硬本事。但是,让他们在10年后挑起重担,也是困难的。
 
现在,教授是多了,自然也没有以前那么值钱了。以前,大家见到教授,就会知道这个人水平不错,而且,自己领域内的教授,基本上都会认识。然而,今天,你是教授,我也是教授,但是,教授就代表水平高吗?
 
我有时候很困惑,10年后,谁在陪我玩科研呢?到时候,会说“知音难求”吗?!
 
(http://blog.sciencenet.cn/u/yuhailiang)
 
跟帖
 
[35]刘少杰
 
所谓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您岂能预测将来?每代人有每代人的特点,只要社会一直稳定,还怕没有人才出来?
 
[26]truth21ct
 
当一个社会崇拜的是权威,崇拜的是五百强,就注定是一个跟踪型、模仿型和学术发展、产业发展的滞后典型现象,就必然只是世界制造工厂、世界论文工厂。
 
[23]周必成
 
塑性加工是工业界最常用的材料加工技术之一,与制造业导向的国民经济息息相关。现在的材料界大都崇尚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假大空,吹牛的东西比较多。金属作为应用最广的材料之一,现在研究的人越来越少,真是让人唏嘘。
 
《中国科学报》 (2014-01-20 第6版 博客)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数百个包含种族歧视的植物名称将被改变 平均每棵树干中都有超过1万亿个微生物
野外回归的墨脱百合在原生地首次开花 科学家创有机小分子催化新纪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