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凤生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8-31 5:47:24
选择字号:
当绘画遭遇数码技术

 
《两个女孩》
 
■林凤生
 
与早期摄影对19世纪绘画产生影响一样,20世纪发展起来的数码摄影、摄像、计算机图像处理和互联网等新技术,对现代绘画的创作和研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这些技术功能之强大,令现代画家们欣喜不已。有些画家不讳忌借助技术来创作,并取得了出奇制胜的效果。
 
美国画家安迪·沃霍尔(1928~1987)就是一位很有代表性的前卫画家。他生于美国(父亲是欧洲移民),曾就读于匹斯堡的卡内基学院。后来移居纽约,开始为报纸、杂志画插图。
 
他受到了当时流行的广告和连环画的影响,从报纸、杂志、电影、体育和歌舞的海报中寻找素材,然后把它们改造成象征美国社会文化的艺术作品。《玛丽莲·梦露》就是他的代表作。
 
沃霍尔的创作原则是选择一个大众喜闻乐见、人人皆知的人或物作为主题,然后把它加工成艺术品,并复制许多份(每份略有不同),再把这许多份图像排列做成一幅全覆盖(All-over)式大画。
 
当然,这种艺术品档次比较低,适合大众口味,故也称为波普艺术。玛丽莲·梦露显然是一个合适的主题人选。她不仅是一位红得发紫的性感大明星,而且在36岁的花样年纪就自杀身亡。她那美丽的人生如此短暂,令无数粉丝为之魂牵梦绕。
 
所以选择梦露画像是一个高招,但是在没有影视技术帮助时,要把梦露像反复画上许多遍,而且要画得几乎一样,又稍有一点差别(任何两幅图都不会完全一样)是一件让人厌烦的事。但有了技术支持,一切也就简单了。
 
沃霍尔采用的是丝网印刷技术,把一张照片反复投影到涂有感光材料的板上,要画10个图像就投影10次。然后再在感光板上加工,涂上不同的颜色。创作这样的作品时他只要动动嘴就行,具体烦琐的活计可以让助手去干。所以他的画室也被称作“工厂”,有一批助手帮他复制画作,狂热而紧张地工作着,他们从事着刻印、摄影、电影、展览会、音乐会和多媒体传播等多方面的艺术活动。
 
沃霍尔称自己是商业画家,有意识让自己的画作像工厂里的产品,还否认自己与成品有直接联系。他也一改在画上签名的传统,就在画的背面盖个橡皮图章。他用丝网版画技术创作了许多名人(物),如伊丽莎白·泰勒、杰奎琳·肯尼迪,以及可口可乐瓶子和贝尔汤料罐等为主题的全覆盖(All-over)式画像,在业界有很大影响。
 
摄像和电脑技术的成熟让艺术家对图像的研究有了新的途径。利用它们来分析、解构和重组图像是当代艺术家的拿手好戏。
 
1993年,美国当代女摄影家南希·伯松(Nancy Burson 1948~)把贝蒂·戴娩斯、玛丽莲·梦露、奥黛莉·赫本、索非亚·罗兰等10多位电影大明星的形象输入电脑,然后综合评估,创作出一个怪异的西方美女标准,引起了影迷粉丝的追捧。
 
而画家利连·施瓦兹1987年创作了一幅《蒙娜列奥》——把《蒙娜丽莎》的左半脸和达芬奇素描自画像的右半脸对齐拼在一起,通过电脑合成,据说合成的面容与达芬奇有家人相。影响最大的要算美国人加文·图克,他把在美洲有着极其广泛影响和人格魅力的阿根廷英雄人物切·格瓦拉的标准画像,用电脑改成画家自己的面貌,并做成4幅联,挂在大街上招摇过市,还做成了腊像……
 
同时,利用数码技术创作出蕴涵科学内涵的画作近些年来亦是方兴未艾。通过哈勃太空望远镜,我们可以看到浩瀚的星空,电子显微镜又让我们欣赏到微观世界里的奇妙景象。上世纪末热过一阵的自然科学各分科里的非线性的混沌,分形图像妙不可言。这些都给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新的素材。
 
在1996年的北京国际计算机艺术展上,艺术家德奇斯在夜里把6英尺的摄影纸放置在一条河床的底部,接着用闪光灯拍摄了河水流过时在纸上留下的痕迹,再经过暗房处理,纸上显示出流水潺潺的某个时刻的动态图像。该图像在力学上清晰地反映了水流动的分形状态,同时也是一幅气韵生动的艺术作品。
 
美国艺术家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生物细胞组织的纤细精美的状态,临摹和绘制了许多作品,称为Medical Art和Medical Illustration,在现代艺术领域里有异军突起之势,不容小觑。
 
大卫·霍克尼(1937~ )是又一位有创意的先锋画家、摄影家。他是美籍英国人,生于英格兰,现居洛杉矶。他的摄影拼贴作品在现代波普艺术和嬉皮文化里独树一帜,引人注目。
 
《两个女孩》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之一。与把普通照片裁成数张小照片再拼合不同,他以角度略微不同的各种照片拼贴而成,并且记录了少女头部和身体的转动。人们预料这种拼贴会造成观者的视觉混乱,但事实并没有如此。
 
霍克尼认为我们看一个人时,目光不会停留许久。我们想到一个人时,心里形成的形象也总是合成的形象。那么霍克尼的拼贴作品应该算是摄影还是绘画?还是二者兼有呢?我亦说不好,这一独特的形式被人们称为“霍克尼式”拼贴。
 
霍克尼的另外一些拼贴,则是采取类似接片的方式,连续拍下同一物体各个方向的照片,拼贴后形成鱼眼镜头一般的透视变形效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对于这些新潮的现代绘画,许多评论家批评它们浅薄,缺乏思想内涵,折射出西方现代社会的喧嚣、浮躁、没有文化,但笔者以为:当我们面对着信息爆炸、图像泛滥的现代社会,绘画艺术还能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吸引大众的眼球呢?借助数码技术的现代画,可以通过与广告业、传媒业、展览业和影视业的合作联系,获得商业上和经济上的支持,这也许是绘画走出精英艺术圈子,求得生存发展的一种策略吧!
 
《中国科学报》 (2012-08-31 B3 生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最精准太空时钟即将发射 人类首次通过欺骗眼睛观察到新颜色
柔性钙钛矿/CIGS叠层太阳能电池效率23.8% 揭示DNA损伤应答过程中染色质松散新机制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