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思玮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5-22 6:24:2
选择字号:
品牌中药“锋”从磨砺出

 
药企选择自动灯检设备提升产品的稳定性。图片来源:51PAK
 
■本报记者 张思玮
 
脱掉“红衣”,只穿“绿衣”。
 
被誉为中国第一商标案的“王老吉”商标合同争议案,在历时380多天后,终于尘埃落定。广药集团最终胜诉,收回鸿道集团红色罐装王老吉商标权,未来“王老吉”将由广药集团一家“独饮”。
 
反观整个“征战”过程,不难发现,其背后渗透的是利益双方对品牌价值的“舍命”追逐。
 
虽然取胜,但广药集团并未沾沾自喜,而是更为关注产品的品牌建设。
 
在刚刚结束的2012首届中医药发展热点问题论坛上,广药集团特意以品牌中药与持续创新集成为题作专题报告,并指出企业始终是品牌和创新的主体,只有通过持续创新才能形成和拥有优势品牌,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不再像以前那样,是由一个局部的点发展,现在更多的是强调一个品种的顶层设计,包括产业、行业、技术、市场等方面的问题。”广州医药研究总院副院长李金华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品牌的建设与发展是新形势下中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品牌易形成,但量不多
 
据中国中药协会的不完全统计,超过1亿元市值的单厂、单品的中药品种有120多个,在医药产业快速增长中,中药名优大产品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特别是近两年,国内中药品牌的种类处于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在心脑血管中成药、妇科炎症口服药中成药等领域表现尤为明显。
 
“但产品基础较为薄弱,缺乏较为严格的完整性和有效性研究。特别在当前,劳动力成本、中药材原料成本上涨的情况下,中药不良事件和假冒伪劣产品事件时有发生,尤其是最近出现的‘毒胶囊’事件,这将会给我们中药产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挑战。”中国中医药协会会长房书亭如是说。
 
由此看来,品牌中药关系到的不仅仅是单个企业,更是整个中药产业。
 
“可以说,国内现在正处于品牌易形成,但数量却不多的局面。”李金华表示。
 
作为大型国有控股医药企业集团,广药集团现有商标总数为758个,驰名商标却仅有白云山和王老吉两个,其中王老吉品牌价值高达1080亿元。而在中成药品牌中,超过10亿元的品种仅有一个,超过5亿元的品种有三个,超过1个亿的有70多个品种。
 
而这种规模,在中国医药协会副会长张世臣看来,“已经很不错了”。
 
狠抓质量与疗效
 
那么,究竟哪些中药才有可能走上品牌之路呢?
 
面对记者的提问,张世臣不假思索,脱口便说出:“一定要具有过硬的质量和疗效指标。产品的质量与疗效会直接影响到产品销售量、市场占有率,以及消费者对其的美誉度和忠诚度等方方面面。”
 
或许这只是中药品牌化建设的充分条件,距离走向成功,“还有很长一段路程要走”,李金华认为。
 
“重视持续创新,并一如既往地追求产品的卓越品质,以保持行业内技术领先,同时精确品牌定位,不断细分市场,以独特的营销方式来满足不同层面的需求。”李金华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凸显产品的核心价值,进而促进品牌中药的成功。
 
以广药集团的川贝系列为例,李金华谈起企业在中药产品质量持续性建设方面的做法:以前川贝都是野生的,但近几年受生长环境影响,野生川贝资源枯竭。于是,我们便寻找川贝的替代品——太白贝母。
 
后来经过试验比对,以及药效学研究证实,太白贝母主要的化学成分和川贝是一致的,具有明显的止咳作用。
 
此外,李金华还透露,广药集团将在“十二五”期间建设50个药材种植基地,试图从根源上抓住中药产品的质量,以确保疗效,进而让更多中药走向品牌化之路。
 
注重上市后再评价
 
从源头抓产品质量,建立种植基地已是诸多中药企业的做法。
 
但如何在上市后,对产品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和评价,在通化东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陈红看来,也是必不可少的。
 
“一些品牌中成药虽然具备简便价廉、疗效好的特点,但却缺乏科学的实证,这就需要企业在产品上市之后,组织相关的专家,建立一个越来越细、越来越全面的评价体系。”陈红说。
 
作为通化东宝在治疗头疼领域的一个代表性品牌产品——镇脑宁,经过了10年的长盛不衰,累计销售达到35亿元,还曾经创下了年销售6亿元的佳绩。
 
但是随着医药政策的调整和企业自身的原因,镇脑宁在头痛领域趋向“饱和”。
 
“这就需要我们对产品进行二次开发,以及系统性评价。”陈红说,虽然镇脑宁经历了20多年的临床,疗效也被证实,但是在临床使用过程中,还是发现了诸多的问题。
 
“于是,我们整合了药学、循证医学、药物经济学等资源,确立了对镇脑宁产品进行系统化研究的内容。”陈红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讲述,他们采用了指纹图谱,建立了中药材的特征指纹图谱,作为质量性控制。同时,又进行工艺的改进。
 
最终,根据临床医学的分析,结合专家的意见,镇脑宁的核心优势确定为息风通络,并具有镇痛、镇静、改善脑部微循环的作用。
 
当然,陈红心里也非常清楚,这并不是最终的结论,一定还会作更为细致的研究与评价,找寻到科学的数据以及循证学的依据等。
 
“但必须强调的一点是,企业应成为开展产品上市后系统性再评价的主体,这不仅仅关系到产品的品牌建设,更体现出作为社会成员企业的责任与义务。”陈红表示。
 
《中国科学报》 (2012-05-22 B4 健康)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