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方唯硕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5-22 6:24:2
选择字号:
谁是最好的制药公司?
 
■方唯硕
 
最近,福布斯杂志的记者Matthew Herper发表了博客文章,他根据Bernard Munos对主要的制药公司多年来新药研究结果的总结,阐述了关于10年和60年来最好的制药公司的话题。
 
10年来(2000~2010年)傲视群雄的制药公司是瑞士的诺华,上市的新化学实体(NCE)类新药17个,而并列第二的是英国的葛兰素史克和美国的强生,均为10个。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前十名中有两个以生物制药为主的公司,虽然它们成立的历史较短,但名气不小,即位列第六的美国安进和第十的基因技术公司。
 
如果把时间尺度放到60年,基本上是有大型制药公司的历史以来,前三名分别是默克、美国礼来制药公司和罗氏,获批的新药分别是56, 51和50个。当然这个名单里没有安进和基因技术公司这样以生物制药起家的公司,倒是有一些已经被兼并的公司(有的公司名字已经消失了),体现了这些年来的商海沉浮和世事变迁。
 
如同所有的排行榜一样,这类“最好的制药公司”排行榜面临的最大批评来自于排行的指标或理由。
 
按照NCE的数目排列固然是一个可以接受的指标,不过那些突破性的成就似乎应该获得额外的重视,例如默克发明的Statins类降血脂药和Novartis的激酶抑制剂类抗癌药。不过好在这两者之间似乎并不矛盾,因为默克和诺华分别名列60年和10年来“最好制药公司”之首。
 
探寻“最好的制药公司”的成功理由,Munos认为诺华近10年来的成功源于该公司对突破性成果的关注;不过,默克的雄踞榜首似乎也应该归于类似的理由。
 
欧美这些大型药企和国内药企的成功理由明显不同。鉴于中国药企无法把上市NCE新药作为评价指标,故只能比较年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等,因此规模化生产和广告轰炸式的营销应该贡献最大。
 
如有作类似市场研究的可以提供一下数据和观点,分析下中国的药企。要把规模大小差异较大的公司放在一起比,还有一个重要的指标应该考虑,就是研发开支费用的效率。
 
不过遗憾的是,这类数据是各公司的机密,难以进行统计分析。虽然大家通常认可一个上市的NCE新药平均的研发费用是10亿美元,但20亿美元甚至40亿美元的说法也有所传闻。不过近年来的趋势很明显,就是大公司更愿意通过兼并握有创新产品的中小公司,来达到充实产品线,降低研发投入风险的目的。在这方面做得较好的是辉瑞公司。
 
在中国,除了传统上科研院所是创新药物研究的主体,近年来小型科技创新型企业也加入这一行列。
 
当然高校也有贡献,欧美亦是如此,只不过尚不能成为主流。中国药企似乎更愿意在有政府支持下从事创新药物研究,从“十一五”后期开始的重大新药创制专项似乎也在引导企业这样去做(至于企业是否有这个能力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了);而企业的自有资金则更愿意投入生产设施的更新和销售渠道的完善等非科研用途。
 
应该看到,制药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投入产出比呈现日渐下降的趋势,即使如中国这样基础比较薄弱的国家也受到类似影响。因此,大家都密切关注对于这一现象的分析,以及寻找相应的对策。
 
建议大型制药公司采取如下对策。
 
兼并重组:这是企业界降低成本的法宝,而非制药界独有。如上述及,发现具有潜在价值的中小公司,连产品带人一起买来。
 
外包:将原料生产甚至早期研发的部分或全部,外包给专业化的和发展中国家的中小公司,通过社会化分工提高效率。
 
产地转移:在低成本地区设立工厂或分公司,雇用相对价廉的劳动力,从事原来在高成本地区进行的工作,特别是研究开发。近些年欧美公司开设的分部在中国、印度等地发展迅速。
 
当然,上述这些方式均以降低投入为目标,而非提高研发效率或发明创新性产品来开拓市场。
 
(作者系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科学报》 (2012-05-22 B1 生物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