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耀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5-22 5:51:41
选择字号:
毕业答辩时最该表现什么
 
■徐耀
 
就像大马哈鱼每年一度从大海回到河流的壮观景象,每年五六月全国上下的研究生培养机构都热火朝天地进入毕业答辩高峰期。正如俗话说“萝卜快了不洗泥”,集中答辩属于流水线处理,做工就不可能精良,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答辩双方应该尽可能表现什么呢?如果我作为答辩评委,参加一个博士答辩,我最希望看到这几个方面:答辩的学术性、答辩双方的平等性、答辩者的优良形象、导师的风度。
 
毋庸置疑,学术性是毕业答辩的灵魂。我曾经参加过一个答辩,学生看起来很勤奋,图表一大堆,但所有结果之间缺乏逻辑性联系,因此没有得到合理推论。虽然学生滔滔不绝地讲了40分钟,但听众是一头雾水。学术性缺乏是很多答辩的致命弱点,使答辩报告成了罗列研究内容的工作汇报,而不是具有一定深度的学术报告。
 
为什么要强调答辩双方的平等性呢?一般认为,答辩就是一方问,一方答,答者是相对弱势的。实际上,毕业答辩是互动过程,答辩者一方面要对问题进行准确地回答,一方面要思考这个问题的可研究性,并不是所有问题都合乎逻辑,也并不是所有问题都值得关注,答辩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与提问人讨论,我认为这样的答辩是最好的。现在,有些答辩学生毕恭毕敬地回答问题,对有些问题有不同看法也不敢亮出自己的想法,就只能含糊其辞,经常显得答非所问,这样的回答是提问者最不满意的。有时候,提问者实际上想从答辩者那里寻求一些可能正在迷惑他自己的问题的答案。所以,平等的学术互动对促进交流非常重要。
 
估计很多人把答辩者的优良形象仅仅停留在外在仪表上,实际上这只是最基本的素质要求,更重要的是答辩者对自己研究工作的把握程度。如果研究作得马马虎虎,数据缺乏深度分析,结论模棱两可,这样的报告显得比较粗糙,由于对研究内容的把握程度不够,答辩者不可能表现出足够自信。然而评委的眼睛雪亮,问题往往会切中要害,此时答辩者就会心慌意乱,回答问题就会眼睛乱转、东拉西扯、答非所问,这样的形象就不好。最佳的答辩形象是通过饱满的科研热情、对工作的良好把握、谦逊自信的态度得到体现。自信不是吹嘘自己研究的先进性(我们知道,任何研究都有缺陷),而是这个研究所涉及到的很多问题答辩者已经考虑到了,所有结论都是深思熟虑的。
 
有时候可以发现,导师比学生还要在乎答辩。答辩是学生通向学术之路的最后一个门槛,如何迈过去是他自己的事情,我认为导师应该不发一言,除非评委明确希望导师作出说明。我也有同感,有的问题其实非常简单,学生却一时糊涂不知如何回答,再着急,导师也不应该一跃而起充当答辩者的挡箭牌。如果导师替学生回答一个简单问题,很可能会引出来很多尖锐的问题,那这些问题谁回答?答辩考验的是学生综合素质,包括应变能力,即使有些问题回答不了,那也是他自己的事。替学生回答问题,会严重损坏导师形象。
 
答辩在即,展示风采的时候到了,祝各位准备带上学位帽的先生和女士一切顺利。
 
(http://blog.sciencenet.cn/u/ICF2009)
 
[36]刘瑞亭
 
平等的交流互动最重要。
 
博主回复:往往把答辩当成一次考试,其实是一次交流。
 
[35]zhgshg
 
其实,有的时候可以理解。学生的论文是导师的思路,并且导师已经修改过论文。如果论文的可靠性受到质疑,那么导师是坐不住的。
 
[32]simao1919
 
硕士答辩被导师抢走话筒的路过,很气愤,本来没有多高的高度,一下被拉得好高好高,最后他被问住了(我做的方向他基本不懂),只好我来圆场了,辛苦2年,换来9个良好,一个优秀都没有。
 
博主回复:导师的表现欲太强了。
 
[28]秦晓鹏
 
徐老师说得很有道理。我们学校5个评委,导师也可以作为其中一员。我比较赞同学生在答辩过程中导师不发言。原因如下:
 
(1)博士毕业答辩主要是对学生几年来学术成果和科研能力的考核,如果自己做的东西都讲不明白的话,为什么要来答辩呢,难道需要导师帮忙?
 
(2)如果导师对论文有意见的话,为什么不在论文开题时提出,或者论文修改时提出呢?因此毕业论文肯定有导师把关的。
 
[16]李云斌
 
答辩应该由老师为主要提问人提问,从理论到实际,问个通透,一是帮助别人理解,二是把握研究进展,学生毕业与否应该由自己的导师决定,当然我这个观点也有很多假设,比如老师的学术水平、学术道德,学生的诚信和研究质量等等。
 
博主回复:这样不行,老师会放水的。
 
[15] 匿名
 
评委经常问:“说说你研究的创新性吧?”这恰恰说明部分评委确实不懂,当学生回答之后通常提问“你说说与别人工作的区别吧!”有很多人老拿创新说事,有几个能够在国际上讲他的工作就是创新?而真正懂行的老师通常会提出一些技术问题或存在的问题。不是有句老话嘛,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14]qiongjiaoshou
 
导师替学生代答在中国高校广泛存在,更有甚者,导师跟其他老师居然在答辩会上辩论起来。
 
博主回复:这样很不好,学术交流演变成个人恩怨,甚至肢体冲突,太不体面了。
 
[12] 匿名
 
如果评委听不懂或看不懂你在讲什么,一定是讲得不好或论文写得不好,而不是评委水平低。举个例子,评委最爱问的一个问题:“说说你研究的创新性吧?”言外之意是你只是汇报了一堆结果,做了老师让你做的,为什么作这个研究你没有说清楚,创新性都没有介绍。
 
博主回复:有点道理。
 
[11] 匿名
 
评委有些水平也很低,有的是不同研究领域,形成互动很难,一个巴掌拍不响。
 
博主回复:现实情况下,很多评委也在糊弄,如果双方都在糊弄,那这答辩就毫无意义。
 
《中国科学报》 (2012-05-22 A3 网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