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琨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11-14
选择字号:
第三届世界汉学大会在京召开
传统汉学须涵纳现实关怀
 
■本报见习记者 韩琨
 
近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与国家汉办共同举办的“第三届世界汉学大会”在京召开。
 
本届大会以“汉学与跨文化交流”为主题,与前两届相比,论题的涵盖面更广,不仅包含汉学与传统文化的内容,更扩展至政治、经济等相关领域。
 
第九届、第十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在会上表示,汉学要面对当下,以今日之视野,审视解读人类社会,构建伦理新秩序。
 
以古典智慧回应现代危机
 
近百余年来,在所谓的现代化进程中,全球面临科学主义、工业主义、消费主义日益泛滥的问题。
 
“那种单纯的、偏激的、狂妄的科学主义、工业主义、市场主义、消费主义对人类的历史命运形成实实在在的挑战。金钱至上、道德沦丧、物欲横流、资源恶耗,对人类文明形成了空前的消解和威胁。”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孔子学院总部高级顾问纪宝成教授说。
 
与此同时,一股反思我们时代、回顾人类祖先曾经思想共进的潮流也缓慢进行。在许嘉璐看来,这是人类一次新觉醒的开始。
 
而近年来,随着国内汉学飞快进步,研究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经费不断增长,研究课题日益广泛,成果显著。许嘉璐认为,这是中国文化的苏醒,更是努力在学理上把古老传统与当前现实结合起来探索的继续。
 
面对现代性的种种危机,狂妄的人类应该自省。许嘉璐说:“基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普世价值,所有的文明都应该回归源头,重新品味,努力追寻先代哲人圣贤的智慧,这是汉学最重要的价值所在。”
 
与时偕行,因势而通
 
“与时偕行”语出西方先哲柏拉图,“因势而通”出自中国经典《周易》,这两句话分别悬挂在本届大会主席台的两侧,启发着一种“旧邦新命”、“与古为新”的精神机制。
 
本届大会提出了“大汉学”与“新汉学”的构想和实践,“新”在于汉学要面对当今最新的世界形势,“大”在于传统汉学研究领域的扩展,强调汉学研究更加应运时变、更具对话能力。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表示,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都正在发生更为深刻的变化,这样的时代机遇和世界大势必将使中国道路具有汉学的视野,必将使传统的汉学进一步融通古今学术、跨越学科界限、涵纳现实关怀,迎接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双重挑战。
 
在当今世界的背景下,汉学乃至广义的中国研究,越来越呈现出方法的多元、学科的会通、中外的互渗以及问题的深化。因此,大会论文既涵纳了比较研究、翻译研究、接受与影响等传统汉学研究领域,也扩展到“中国道路”与世界经济秩序、文化差异与国际政治走向等热点问题的探讨。
 
大会特设“中外文学获奖者论坛”,与会代表包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索因卡、美国亚洲研究学会最佳小说奖获得者努涅斯、英国安可奖获得者茱莉亚·李、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阎连科、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震云以及“80后”作家代表张悦然。汇集当今文学界各地区和各年龄层中的佼佼者,这充分显示了汉学讨论研究和对话的时代性。
 
汉学发展要“走出去”还要“请进来”
 
西方学术重逻辑重实践,而中国人对智慧和真理的探讨则显得不那么条理化,学术传统的确迥异于西方学界。
 
香港城市大学张隆溪认为,长久以来汉学或者西方的中国研究学界的确存在着轻视中国本土学术研究的状况,也有着一种“社会科学的自负”。在全球化的当今,这种观点和方法已经受到了深刻的质疑。
 
随着中国在政治经济上的不断崛起,西方学界也越来越认识到研究中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高级研究员马丁·雅克表示,西方必须以中国的方式——而不再是以根深蒂固的西方思维——来理解中国。理解中国的起点则是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因此,海外学者越发注重汉学研究。
 
事实上,汉学的发展离不开与世界汉学界的交流,要“走出去”,也要“请进来”。
 
南京大学教授程章灿强调,汉学不仅是中国及日韩等尊崇汉文化的国家的,它的主体同时也包括欧美及其他非汉文化圈的国家。“我们应将国外汉学研究当做一种学术资源,继承丰富我们中国学者的研究文献,有助于开拓学术视野,奠定‘大汉学’基础。”
 
许嘉璐建议,最好有相当数量的学者,特别是年轻学者,能够在国外住下去;同样,“请进来”,最好能有一批外国的学者在中国住下来。“中国的和外国的学者都需要在对方的生活和文化氛围里获得直接的体验,把握对方思维特点及其形成的传统与现实因素。”
 
《中国科学报》 (2012-11-14 第5版 大学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