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曙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
做超算领域的长跑运动员 |
|
■本报记者 黄明明
从“863”项目中走出,告别中关村水磨西街的四合院,到如今与国际IT巨头比邻,中科曙光的发展验证着中国高性能计算产业的变迁。
尽管这位中国高性能计算领域的“老大”并不为人所熟知,没有豪言壮语,更不喜欢自吹自擂,但从成立那一天起,中科曙光就把自己定位于超算产业应用领域的“长跑运动员”。
“做实体产业的,小火慢炖会更入味,曙光不想成为昙花一现、大起大落的企业,我们要均匀发力。”曙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历军的这番话,恰恰来自曙光特有的基因。
“863”项目产业化的典范
回望1990年春天,在国家“863”计划的支持下,一个代号为“曙光”的研究小组在中科院计算所悄然成立。这个技术成员不足十几位的研究小组,是中科曙光的最早雏形。
3年后,“曙光”小组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台高性能计算机“曙光一号”,缩短了我国在并行处理技术上与国际的差距,实现了中国高性能计算从无到有的突破。
随后,曙光搬离了计算所,在中关村水磨西街安静的四合院里,专注于高性能计算机和服务器的研发。
这期间,代表了“中国速度”的曙光在高性能计算领域拿奖无数。有人说,曙光略显温吞,不会借机宣传,不会给自己贴金。曙光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总裁聂华的回答是:“如果没有应用的高性能计算机,哪怕做到了世界前10名,都只是中国制造的一台冰冷的机器而已。”
正是秉承着这样的理念,随着“曙光4000落户上海超级计算中心”、“千台曙光高性能计算机成功下线”等一系列标志性事件的发生,建立现代化的流水线、大型实验室,围绕制造和产品化做大量的工程设计及定型,实现由传统组装向现代化工厂的转型,“863”科研成果产业化进程上,人们看到一个个令人瞩目的成绩。
“技术派”变法
从“高速度”的神坛走入实实在在的产业化应用,很难。延伸高性能计算机的战线,必须有前瞻性的布局。
第一个在国内提出变形计算,率先引领集群、多核、64位数等超算领域的标志性概念,包括今天的“云计算”,曙光生存之道正是在于领先一步作出有效的技术判断。
天生的技术基因与后天的技术思维模式让曙光保持了对新技术的敏感性。在“技术派”路线引领下,近年来,曙光公司悄然在转型路上行进。
2011年,曙光宣布正在积极由存储、服务器硬件提供商向“信息服务与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变。“其实早在2000年,曙光便已提出卖服务器、卖解决方案、卖服务的战略。”历军说,曙光一直在转型路上行进。
“云计算”恰恰给曙光的转型提供了这样的机遇。
甩掉包袱前行
聂华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曙光坚持的是两条腿走路,一是坚持技术强项,开发出适合云计算的软硬件产品,进行前沿技术研究;二是从应用出发,判断未来云计算应用的新态势,即云计算中心业务的推进。
聂华更喜欢称“云计算”为“云应用”。
他的判断是,从服务的可覆盖度以及可迁移的数据来看,未来的中国是不需要那么多的云计算中心的。“云计算中心的原则是要以应用来支撑的,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所谓成熟即是要以应用来支撑的。我们不需要如雨后春笋般建设大批的中心。曙光有责任和义务保证我们每一个中心都是健康的。”聂华的这番话,是曙光的原则。
基于此,自2009年建成国内首家以企业运营政府购买服务为模式的成都云计算中心后,曙光到目前也仅开通运营了4家。
聂华坚信,盲目建设云计算中心必然要被淘汰。而唯有蜕变,才能甩掉包袱,实现更新的发展。
《中国科学报》 (2012-11-13 第4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