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云鹏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10-23
选择字号:
说说大学的教职和专业兼职
图片来源:http://www.chilliwacktoday.ca/?p=8616

 
>>>本期关键词:高校感受
 
在北美,拿到博士的不一定能拿到教职,拿到教职的不一定拿到终身位置,而即便拿到终身教职的也不敢保证永远有经费,我见到过许多例杰出教授、科学会成员因失去经费走人的
 
■吴云鹏
 
前一段时间,一位毕业于名校MBA现经商的朋友来访,聊天时大叹在美国挣钱难,一份收获一份汗水,没有免费的午餐,相比国内能轻松挣钱,做销售的打打电话就能挣个三四十万,在美国计划一个商业项目要花很大脑力也不一定成功。
 
收到系里的年度评估让我脊背着实凉了一下,总结了优点和需要改进之处,指出的不足之处基本准确到位,看来系里是开会讨论过的。临床教授与TENURE(终身职位)不同的是必须维持医生资格,类似的是定期作一次考评。我大概是晋升最快的教授之一。
 
我选择现职位的原因是既有学术的兴趣同时也有临床的自由发展空间,实际相当于两个职位即教授加临床医生。
 
北美的临床教职有两种类型,一种研究型,有经费、团队、实验室等,他们有医生资格但完全从事研究工作,工资相当于全职的临床医生。另一种临床型,临床的能力和收入的差别是很大的,东海岸那家医学院有两位教授是各专科协会的主席,其中一位的收入达7位数,他们都不拿医学院的工资但有实验团队也出文章,经费的来源是多样化的。
 
北美大学教职都是定期考评的,不分年资职位高低。和退休的老教授交谈过,他们都收到一样的考评。我担任研究学术委员会的成员,主要评估院内的科研经费申请,由于临床工作繁忙几次未能到会,考评时受到严肃的质询,拿一份工资要出一份力,必须严肃认真、马虎不得。
 
北美的临床工作是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最高的职业之一,教育和训练的水平不亲身经历是难以体会的,由一批真正的医学教育家在一线推动,医学教育的规范也不断改进。国内也在搞住院医生的规范化训练,老的训练模式早已退化过时,学习北美新的规范和模式,这不是派几个人短期访问、领导写几本书出一个大纲能解决的,其深层次的职业和专业化精神,不可能通过纸上谈兵来实现。北美的临床训练其职业性水平如同“功夫绝技”金钟罩铁布衫的锻炼,用铁锤从头砸到脚,对于“弱处”进行专门性的训练,其过程可以用残酷来形容,我因此坐了6个月的“语言交流”监。不优秀即淘汰,有一位国内顶级军队医院的高年资主治医生第一年便离开了,一位中东的高年资医生只坚持了6个月便淘汰了,其中的艰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回国挂的都是医学博士和医学院教授的头衔,没有受过正规的训练,从Professional(专业的)的角度看连学前水平都达不到,这是基础医学同事留给我的印象,他们都教了多年的医学课程。
 
如果教职归医学院管的话,临床工作是由自己完全支配主导。我有两边的账户,教职的账户由系秘书负责,临床的账户由一个专业团队来管理,严格按照规则办事,像国内那样的不明挪用是绝无可能的。北美教职的研究工作除了文章的水平,研究经费也是一大因素,其评审系统如NIH的水平非常高,我的学院有许多失去外边经费的教授转而申请院内经费,竞争也是很激烈的。
 
临床的空间则完全由自身的能力决定。我选择的专科并不赚钱,由于与患者和社会直接打交道,要处理复杂的社会问题,必须具备超强的社会交流能力,对北美的家庭、伦理、社会文化等有深入的了解,这对一个他国文化语言成长的人有先天的障碍,相对于教职来说有天壤之别。受益于特殊的交流训练,我的社会能力要远超过本土出身的基础医学教授,如我的同事,能够指导社会专家(Social Worker)的交流沟通工作,对社会全方面的视野,我能体会那些有抱负的华人教授的玻璃天花板的感受,他们和我接触过的政客相比,用中式英语可描述为“too simple, too naive, too soft”(太简单,太天真,太温柔),海归由国家提供的政治平台和海外自我打拼出来的是完全不一样的。
 
临床的信誉在于同行和同事心中的评价和无形的信任,与学历头衔关系不大,在以前的医疗系统,我曾受到过许多团队的邀请加盟。临床工作的收获是每一份汗水的结晶,我从来不做慈善工作和免费义务医疗,回报于社区的是义务兼任医疗部主任,指导一家有上千户家庭的跨州医疗服务公司,我不取分文工资。按照现在的水平,一个月两个整天的工作相当于一个高年资的副教授,4个整天相当于一个讲席正教授。社会地位也是令人向往的。举两个例子,一次为病人出庭听证,检察官交谈一个小时外,法官亲自见面打招呼,有北美经历的都知道,法官的尊严是轻易不动大驾的。另一次应邀出席一个学区的运动会,组织人引见学区总监介绍说是我的病人,后面的人员起立行注目礼,那种感觉就不描述了。
 
作为科学的网站,介绍的都是在海外成功的科研学术人士,他们让人敬仰但经历都是不可复制的,有能力和机遇的双重因素。在北美拿到博士的不一定能拿到教职,拿到教职的不一定拿到终身位置,而即便拿到终身教职的也不敢保证永远有经费,我见到过许多例杰出教授、科学会成员因失去经费走人的。国内挣个国际声望就能享受数以亿计的经费,这种资源最终会被浪费掏空的。从整个社会层面来看,像华尔街的金融巨鳄那样钱来得太容易是迟早要出事的。
 
在此与博友分享一些经历,是想说说有实力和能力是可以通过不同的平台达到理想的境界,科研学术不过是一种平台罢了,国内应该提供不同的平台让贫寒和富贵子弟有公平施展的空间,知识改变命运不应该只有学术一条路径。
 
(http://blog.sciencenet.cn/u/yw20002000)
 
《中国科学报》 (2012-10-23 A3 网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数百个包含种族歧视的植物名称将被改变 平均每棵树干中都有超过1万亿个微生物
野外回归的墨脱百合在原生地首次开花 科学家创有机小分子催化新纪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