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谷董事长 张发宝
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其资本实力是相当强大的,应该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成果的结晶。但是以往散在呈现,因此很难看到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在新兴产业中的重要作用。如果经过规范引导,那将是一股非常重要的力量,会给新兴产业注入强大的动力。
这份《实施意见》出台,实际上是规范与引导民间资本的流向,同时认可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在国民经济,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地位。以往大量民营企业都从事传统工业,如服装、工业制造等,但是随着中国的经济“调结构,促升级”的转型,许多传统制造业最近几年面临转型升级的困境,使得大量的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开始寻找新的出路。此前不少民间资本大量资金进入楼市、股市,或通过炒作农产品获利,也导致了一些不规范的行为产生。《实施意见》出台,有利于引导和规范民间资本的流向,指引民间资本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进入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这些产业的快速发展。用最近流行的《水浒传》来说,这份意见可谓是及时雨。
我们也作了不少调研,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时确实还存在一些门槛。问题主要在于信息不对称、思维方式的转变和接轨以及国家和地方政策风险。具体说是三个层面的:一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层面,民间资本对新兴产业不熟悉,因此,往往选择快进快出的产业,或虚拟产业以保障其资金的安全。所以,政府需要通过规章制度,保障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在新兴行业投资中的安全;其次,民营企业与民间资本对新兴行业不熟悉,所以投资是相对谨慎的,因此,国家需要加强对新兴产业的介绍和引荐,让民间资本有信心投资;其三,不少新兴产业,往往是投资大,产业周期长,如生物制药领域。而传统民间资本希望投资是“短平快”或速成。因此,还要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思维的转变。这三方面的门槛都需要破除,加强新兴产业与民间资本的对接与交流,在政府主导下,构建类似的对接平台。在这份意见中,提到利用社会各界力量,破除这种门槛,如利用工商联等机构加强两种类型产业的对接。
产业政策制定方面,民企可能处于弱势地位。产业政策多是政府部门、学者以及新兴产业内部人士制订的,可能较少考虑跨行业的人员参与其中。因此建议政府在制订产业政策时,有意识通过各种渠道让民营企业参与其中,如通过园区、工商联,或商会进行意见征集等,但是关键还需要后续进一步政策规范和明确民营企业如何更深入参与,而不只是游离在政策制订的边缘。
《实施意见》还有多个亮点值得重视,例如拓宽了民营企业参与新兴支柱产业建设的一些范围,如“支持具备条件的民营企业申报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承担或参与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建设任务”,在以往,这几乎是不可能的。“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发起或参与相关标准制定”,也拓展了民营企业的参与政策制订的力度。另外,有关民间资本的管理与引导也十分明确,有助于促进民间资本,以多种灵活方式,深度参与新兴产业。
《科学时报》 (2011-09-05 B2 专题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