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方和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11-8 6:53:4
选择字号:
也谈地沟油
——纪念那物质高度匮乏的时代
 
李方和
 
笔者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初,对物资极端匮乏的那段日子有着极为深刻的印象。10岁那年正值国家最困难的时期,生日礼物是奶奶在午饭前塞给我的一个腌蛋(我吃了两餐饭)。对油的感悟最深的是在初中二年级,当时嫌学校食堂贵,便到一个现在可以称之为社区食堂的地方去吃饭。一个姓苏的同学家境略特殊,吃饭时手中总有一个小罐头瓶,里面装着用豆酱熬过的猪油。尽管当时我们都很馋油,但我从来没有接受他的馈赠。
 
几年后知青下农村,能吃饱喝足,条件好多了。我属于单独插队,小组里是几个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其中一个比我小一岁多的同学,父亲在皮革厂工作,也和前面姓苏的同学一样吃饭的时候总用一瓶——此时是一大瓶猪油来佐饭。开始时是个人吃,后来因在同一口锅吃饭,我们不吃他坚决不吃,于是我们就一道享受了。
 
他家给他的猪油是他父亲厂里分给职工的福利,是皮革加工的附属产物。具体做法为,屠宰场杀猪、剥皮,剥下来的皮收集起来,定期送到皮革厂。皮革厂在硝皮(加工工序)之前,还需将猪皮进行整理,刮除皮下多余的脂肪是其整皮的主要工序之一。我曾经参观过这道工序。在一个很大的杂院里,工人们将成捆的皮子摊开,用水冲洗后稍晾干,然后用特制的刀具刮除皮下脂肪,并对皮革的形状进行修整。刮下的脂肪被收集到一个小桶中,在合并成大桶之后被送到下一工序。下一道工序是熬制,而熬制出来的油显然就是我们那位同学罐头瓶子中的东东了。由于当时杂院中气味特重,我们对油是否有气味印象倒并不深刻。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吃的油有两种,一种带到乡下前便加了豆酱,味道还不错,一种大瓶装(因他家中已经知道他与同学伙吃)分量很足,但未加豆酱。未加豆酱的一种颜色与正常猪油比略显黄色,带有一种明显的陈年腊肉的气味。用来炒菜,菜中的味道也很明显,必须要加大调味(咸辣麻味)方能压住。一块读书以后,我们不在一个宿舍住,仍旧不时可以享用他的这一特权。那个时候我们已经开始有皮鞋穿,也不太在意这些许的营养补充。不知哪一天,我们偶然给它起了个名称叫做“皮鞋油”,并且一出口便倍感合适,并立马叫响。然而我们忽略了那位同学的自尊心,因而在叫过一段时间后,这一伴随我们近三年的特制营养便淡出了我们的生活。
 
有幸看了彭宁川教授(科学网博主——编者注)的博文,知道这种油也是地沟油的一种,我很惋惜,很为此打抱不平。同时也十分怀念我那在一起吃地沟油的几位兄弟,以及为地沟油所伴随的一段青春年华。
 
(http://blog.sciencenet.cn/u/fhli50613)
 
《科学时报》 (2011-11-08 A3 博客@科学网)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听导师的话,毕业论文答辩这样准备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