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剑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10-31 22:32:59
选择字号:
终身制的破与立
 
今年8月发布的《上海教育人才“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将建立以学科(专业)末位淘汰制为基础的教授终身制。即对经过严格考核而最终得以晋升的教授授予终身教职,不再进行严格的任期考核,使其潜心学术,免受外界干扰。
 
同时,辅以学科(专业)末位淘汰机制,凡是排名持续垫底的学科专业将被调整,以确保高校所有学科专业的进步。
 
几年前,国内高校在教师履职考核上,曾推行以破除“一评定终身”为主的终身制改革,如2003年北京大学提出的人事改革方案,2004年人民大学处理33名不合格教师,武汉大学破格遴选17名副教授担任博导。这些改革均围绕打破教师终身制展开。2010年,华东师范大学已开始在校内推出“终身教授聘任制”,虽然受聘条件相当苛刻,但一旦获聘,即可心无旁骛地做研究,对教师具有相当的诱惑力和激励性。
 
需要明确的是,上述改革旨在瓦解“一评定终身”的“职称终身制”,而非“教授终身制”。后者是美国高校三大基石之一,也是一种“职位终身制”,自有其优越性存在。
 
由此,建立在学科(专业)末位淘汰制基础上的教授终身制,区别于我国高校一直推行的教师聘任制,是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新趋向,而不是回到老路上。
 
当下,重提教授终身制的原因很多。比如,大学学术研究的长期性和风险性,在追求效率、数量的浮躁氛围的影响下,导致近亲繁殖、学术腐败、行政化等现象集中发生,大学学术环境不容乐观。
 
又如,虽然教师聘任制一直在高校施行,但其续聘、考核、分级等制度已逐渐走样,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潜在的终身制或“铁饭碗”。这样的制度很难把不合格的人请出去,也无法避免一些庸碌之辈。同时,该制度也缺乏被西方社会特别看重的契约精神、公平正义、权利义务等核心要素。
 
通过竞争和淘汰机制,选拔优秀人才,铲除平庸之辈,维护学术自由,获得稳定的经济来源——这是教授终身制的一些显见的好处。但获得任何自由都得付出代价。正如一位亲身经历者所说的,“厉害的角色在厉害的大学里,自然有更厉害的规则在等着他”。
 
在美国的大学,评上终身教授的门槛很高,要经过申请材料、五年试用期、学院和学校的推荐讨论、校长以及学校董事会的批准。大学对教授的要求是教学、科研和服务三项,其中对科研要求高,对教学要求不高。
 
可以预见的是,经过浴血奋战、突破重重关卡获得终身教授的人不会轻易堕落,因为他们清楚他们为之付出的高昂代价。由此,才会有批量合格甚至优秀的教授被锻造出来。(王 剑整理)
 
《科学时报》 (2011-11-01 A3 访谈@科学网)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古菌揭示潜在抗生素宝库 澳科学家称观测到迄今最古老快速射电暴
新化石揭示最早的离水探索之旅 水空两栖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首飞测试成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