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ASP2025前瞻:打造“四个一流”创新空间的北京路径 |
|
近日,在IASP2025年世界大会的全体会议上,一场围绕“未来20年创新空间的发展趋势”的跨国对话如期进行。中关村发展集团副总经理张国斌分享了在构建卓越创新空间方面的实践与思考。他提出,建设卓越创新空间应力争实现四个“一流”:世界一流的创新成果、世界一流的企业与产业集群、世界一流的创新生态,以及世界一流的园区基础设施。
论坛现场 活动方供图
?
中关村聚集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顶尖学府和研究机构,每年诞生的专利数在全国遥遥领先,但如何让这些“书架上的论文”变成“货架上的产品”,始终是一道待解的难题。
张国斌介绍,通过探索多元化精准服务模式,集团构建了覆盖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全链条的资本供给体系;建设引入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形成多层次服务圈层;依托中关村论坛这一国家级平台,搭建覆盖全球的科技创新合作网络;打造了覆盖20大类、200余项专业服务的创新服务体系。
在垂直细分领域整合产业资源、打造产业生态,促进高精尖产业项目在京培育发展,截至目前,通过投资加集成服务手段支持了智谱华章、银河通用、面壁智能等人工智能领域企业1400多家,百济神州、诺诚健华等生命健康领域企业1800多家,中芯北方、兆易创新等集成电路领域企业近600家,国科天成、钢研纳克等新材料领域企业近160家,英创汇智、精进电动、亿华通等新能源领域企业近230家。
围绕北京市“三城一区”主平台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主阵地,一批高品质创新空间应运而生,加速培育和聚集优质项目。中关村软件园聚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主体700余家、上市企业70余家,年产值突破6000亿元,是“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则聚集了创新型医药企业600余家,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国际知名的科研机构。中关村集成电路设计园、中关村医疗器械园、中关村新兴产业前沿技术研究院、中关村(京西)人工智能科技园、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中关村工业互联网产业园等一批特色园区也正在成长起来。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