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汉斌,张梓潼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9/22 15:36:20
选择字号:
肝脏也能“开外挂”?

 

对于进入肝衰竭期的患者,能否有办法让他们在等待移植手术时多“撑”一会儿,以平稳状态迎来救命移植,就像打游戏时“开外挂”一样?能否让“死亡”50分钟的离体猪大脑“复活”,为心脏骤停急救等研究提供全新模式?9月20日,在广州召开的2025生命科学大会上,2024-2025年度器官医学十大进展正式发布,让我们一同见证器官医学创造的奇迹。

“体外肝”为危重患者带来生机

在大会上,由广东省器官医学与技术学会会长、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何晓顺团队开展的“建立肝肾等疾病器官隔离治疗技术实现物理学上精准治疗与保护”项目,获得了高度评价。这一技术究竟是如何实现的呢?何晓顺分享了一个典型病例。

何晓顺作报告。主办方供图,下同

  ?

今年3月,何晓顺团队遇到一个紧急且极具挑战性的病例。患者陈先生(化名)因慢加急性肝衰竭生命垂危,好不容易等到移植机会,却又突发肺部感染,不符合手术安全标准,无法立即进行肝移植。此时,陈先生的肝功能已完全丧失,随时可能因多器官衰竭而死亡。

关键时刻,一个难得的契机出现了。另一名血型相同、即将接受肝移植手术的多囊肝患者,其原本的肝脏虽因多囊病变极度肿大,但肝功能接近正常,具备良好的代谢和解毒能力。经过深入研究与周密评估,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多米诺-体外肝支持治疗”方案。

“体外肝”技术,是将不宜移植但功能良好的疾病肝脏或废弃供肝,在体外进行养护后,通过管路连接至肝衰竭患者的循环系统,利用这个“外挂肝脏”提供全面的肝功能替代治疗,帮助患者渡过肝衰竭危险期,为后续成功实施肝移植创造条件。

“多米诺”则是指利用前一位接受肝脏移植患者所切除的肝脏,为下一位患者提供必要的肝功能支持,如此类推,如同多米诺骨牌一般,连续为多位患者提供肝脏支持,实现共同受益。

手术当天,团队先将被替换下来的多囊肝转移到体外肝支持系统,并对其乳酸代谢、胆汁生成等多项关键肝脏功能参数进行严密监控。确认多囊肝功能基本正常后,医疗团队立即将其与陈先生的血液循环进行管路连接。

经过长达10小时45分钟的体外肝治疗,陈先生的胆红素水平显著下降,肺部感染也得到有效控制,精神状态、食欲、睡眠及体能均明显改善,接受肝脏移植手术的条件逐渐成熟。

最终,陈先生顺利接受了肝脏移植手术。术后两周,经过医疗团队的严密监护和精心治疗,陈先生完全康复并顺利出院,重新回归正常生活。

在患者不具备肝移植条件的情况下,何晓顺团队凭借创新的“多米诺-体外肝支持治疗”技术,成功为这位危重患者争取到了宝贵的移植窗口期,展现了该技术的重要价值,也为类似危重患者的治疗开辟了全新路径。

离体猪大脑“超长待机”后复苏

在2024-2025年度器官医学十大进展中,何晓顺团队的“成功恢复心脏停跳50分钟的离体猪大脑功能,提出心-肺-肝脑复苏新策略”这一突破备受关注。

发布现场。

  ?

将大脑与身体彻底分离,不提供任何养分和血供支持,50分钟后再让其“复活”,这不再是科幻片里的幻想,何晓顺团队将其变成了现实。

在早前的广州医博会上,“离体大脑养护技术”成功将一个死亡了50分钟的离体猪大脑“复活”的消息一经发布,便引发众人惊叹。

何晓顺介绍,“离体大脑养护”设备含有人工心脏、人工肺脏等部件,并创新性地采用血液常温灌注技术养护一个活的猪肝脏。在此基础上,将离体猪大脑接入,为猪脑提供新鲜、有氧、代谢稳定的血液循环。

在离断猪脑且不进行任何复苏操作50分钟后,接入该设备,离体猪脑的脑水肿显著减轻,神经细胞活力和细胞显微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并恢复了可维持的脑电活动。

这一技术基于“无缺血器官维护系统”,该系统由何晓顺率队于2017年全球首次成功研发,实现了器官移植从“冷移植”到“热移植”的技术迭代。何晓顺表示,如果说“无缺血器官维护平台”开启了器官移植的“2.0时代”,那么此次研究的成功为未来心脏骤停的急救提供了全新模式,甚至可应用到临床医生外科技能培训、疾病机制研究和器官药筛等多个领域,预示着未来医学的无限可能。

此外,何晓顺团队的“建立人疾病器官模型,为疾病机制研究及药物筛选提供新平台”这一创新成果也成功入选2024-2025年度器官医学十大进展。现有的细胞、类器官及动物等研究模型与人类疾病存在较大差异。项目组发明人类疾病器官养护系统,将手术切除的疾病器官离体“养活”,创建了肝癌、肾病和骨肉瘤等多种真实的人类疾病器官模型,为发病机制研究、新药筛选及生物标记物发现等提供了全新平台。

从2017年全球首例“无缺血肝移植”到如今的“体外肝支持”,何晓顺团队始终引领着器官医学技术的变革。何晓顺认为,器官医学是极具生命力的科学理念,“我们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临床医生加入研究,整合不同学科的专业知识和临床资源,逐步在不同学科、不同疾病中展开尝试,突破更多‘不可能’。”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个由AI设计的病毒问世 首次揭示深海热液动物“以毒攻毒”的机制
大连化物所研发出首例氢负离子原型电池 科学家揭示蛋白药物稳定性的普适机制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