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刀尖上的光明舞者 |
——记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白内障科主任代云海 |
在眼科手术的无影灯下,每一台白内障手术都是一场毫米级的"冰上芭蕾"。医生手中的器械如舞者冰刀般游走于0.3毫米的囊袋间隙,既要粉碎浑浊的晶状体,又要将人工晶体精准植入"悬空"的囊袋中,稍有不慎便可能划破脆弱的后囊膜。
近日,记者走进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见证了白内障科主任代云海如何用二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在方寸之间演绎着守护光明的生命之舞。
代云海 青岛眼科医院供图
从青涩到从容:二十年磨砺铸就医者仁心
初见代云海时,他正俯身查看患者病历,白大褂口袋里别着三支不同型号的裂隙灯笔。这位被患者称为"光明使者"的医生,眉宇间透着医者特有的沉稳与温和。
"2005年刚毕业时,我以为医生只是份受人尊敬的职业。"代云海抚摸着显微手术模拟器回忆道,"直到第一次独立完成手术,当患者揭开纱布时颤抖着说'看见了',我才真正理解这份职业的重量。"
二十载春秋,代云海从住院医师成长为科室主任,日均完成15台手术的记录至今未被打破。在同事记忆中,他曾在连续38台手术后累倒在更衣室,却坚持让护士用冰袋敷眼后继续查房。
"代主任的手术服永远带着淡淡消毒水味,那是他连续工作十小时的印记。"护士同事说。
毫米级战场:在雷区跳芭蕾的眼科艺术家
白内障手术被业界称为"眼科皇冠上的明珠",其核心环节环形撕囊需在直径5毫米的范围内完成,误差必须控制在0.3毫米以内。
"这就像在雷区跳芭蕾,既要保持优雅姿态,又要精准避开每个危险点。"代云海向记者展示手术录像时解释道。
在代云海的显微手术视频中,器械尖端始终保持着0.5毫米的黄金距离:超声乳化头以每分钟4万次的频率粉碎浑浊晶状体,吸除管精准避开角膜内皮层,人工晶体推注器以45度角将镜片送入囊袋……每个动作都像经过精密计算的机械舞步。这种"肌肉记忆"的背后,是他在动物眼球上完成的超过5000次模拟训练。
在代云海的办公桌上,除了专业书籍和患者病历,还摆放着特殊的患者档案。他重视术后随访、用药时间、复查周期甚至饮食禁忌。这种周到的严谨,让他保持着术后感染率极低的从医纪录。
传承与突破:永不停歇的光明征程
如今,代云海正带领团队攻关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这项将手术精度提升至微米级的新技术,如同为"冰上舞者"装上了智能导航系统。
"医学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必须永远保持学习状态。"在最新发表的SCI论文中,他创新性提出"三维动态撕囊法",将人工晶体偏心率降低至0.8%以下。
采访结束时,代云海又接到急诊电话。他匆匆整理好手术服,转身时白大褂下摆划出优美的弧线,仿佛二十年光阴从未改变那个初心如磐的少年。
"患者重见光明的笑容,就是我最珍贵的勋章。"走廊尽头传来他温和却坚定的声音,与手术室里此起彼伏的仪器提示音交织成守护光明的生命交响。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