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廖洋,赵英佐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8/31 11:23:08
选择字号:
一路追光 攻克角膜病最后“一公里”

 

对于眼睛而言,角膜就是镜头一样的存在。当角膜受损会产生浑浊或不透明现象,光线无法毫无障碍地通过角膜,穿过瞳孔进而到达眼底视网膜,人眼也就看不到清晰的图像,甚至失明。

在过去,角膜盲病的治疗情况存在诸多难题,首先是供体难题:以往角膜移植手术多依赖于人的角膜供体进行移植,但由于人角膜供体长期匮乏,并且人角膜供体对保存技术要求高,真正能有效应用到患者身上的人角膜供体少之又少,约90%的角膜盲患者只能困于黑暗中苦苦等待。其次是手术难题:角膜移植术作为甲类组织移植手术,对供体的选择、手术的技术和术后并发症的处理需要具备非常体系化的要求,角膜移植的手术方式都是国外学者创造的,且国内能够成熟系统地掌握角膜移植手术的医生数量稀少,每年能开展的手术台数也十分有限,许多角膜盲病患者因未能得到及时治疗而最终导致失明。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院长、中华眼科学会角膜病学组组长史伟云率领的角膜病科团队,长期扎根角膜病的“医教研”一线,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各种屈光性和治疗性角膜移植手术,产出多项系列成果。史伟云团队研发的国产领扣型人工角膜打破了外国技术壁垒,实现国产人工角膜“零的突破”,解决了国内角膜盲患者的临床急需,为角膜盲患者带来了复明的希望。

一是研制脱细胞生物角膜。经过研究发现猪角膜从透明度、韧性等多方面都适合作为人体角膜替代品,但是猪角膜移植到人眼时存在临床无法控制的异种免疫排斥。史伟云团队通过多年研发,是全球首个提出了胶体渗透压调节的脱细胞理论的团队,他们研发出脱细胞保护液,能够有效去除猪角膜里的异种细胞和抗原,同时保持猪角膜的显微结构和透明度,成功拿到全世界第一个猪角膜临床注册证。

二是攻关国产人工角膜。在角膜盲这一疾病领域,有15%的病人因为泪液、眼睑和眼球结构的原因,无法通过传统人角膜或是生物角膜的移植恢复视力,人工角膜成为他们唯一的选择。

而国际上,仅美国有人工角膜产品且不对中国出口,我国眼科临床无法获得进口人工角膜,因此,需要移植人工角膜复明的患者,在我国是“绝症”。研制国产人工角膜成为了攻克国内角膜盲复明最后“一公里”的关键。

在国产人工角膜研发过程中,因为中国人眼睛与欧美人存在差异,国产人工角膜需要根据国人眼球特征进行研制。作为人工角膜中最核心的部件——镜柱,它仅绿豆大小,需要车床在其上进行雕刻,难度堪比在绿豆上雕刻一栋建筑。而当时美国拒绝向我国出口关键的车床机器,史伟云团队和生产企业的技术人员必须走上自主研发的道路。

经过5年多坚持不懈地努力,工艺、材料、厚度、内应力等难题相继被攻克,史伟云团队指导企业研发的国产领扣型人工角膜获得成功,实现了国产人工角膜零的突破。国产领扣型人工角膜不仅解决了国内供体缺乏的问题,更解决了最后一部分特殊角膜病人无法复明的问题。

三是发明角膜保存液。以往,捐献者的角膜在取下后必须在24小时内完成移植,否则角膜内细胞将失去活性,无法达到移植要求。史伟云团队在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谢立信发明的角膜活性保存液的基础上,经过不断改进和创新,目前的角膜保存液能使角膜的储存时间延长到2周左右,将结束我国眼库没有国产角膜保存液的历史。

早年在国外学习交流时,没能将国外的人工角膜研制技术带回国内,造福广大百姓,一直是史伟云心中的遗憾。如今,在史伟云团队及众多角膜病领域医疗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完整的角膜移植体系已搭建完成,病人可以根据病情选择人体角膜、生物角膜、人工角膜进行移植,三者联合覆盖了所有角膜盲病致盲的病因。同时,史伟云带领全国角膜医师制定角膜疾病诊治共识和指南15部,基本破解我国角膜移植供体短缺困局,让过去光照不到的角落重新充满了光明。

史伟云表示:“我们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光明。帮助患者恢复视力,让他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更加独立以及拥有更多可能性,这就是当医生的意义。”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家首次发现富含硅、硫的超新星 科学家发现将阳光转化为燃料的新方法
3D打印让瘫痪大鼠重新行走 喜马拉雅黑豌豆营养价值获研究认定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