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云欣甜 毕晓楠 温才妃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7/3 10:38:42
选择字号:
西安交大薛建儒组:无人驾驶技术前沿“探索者”

 

■通讯员 云欣甜 毕晓楠 本报记者 温才妃

七月的校园,梧桐绿树成荫,位于梧桐东道旁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视觉认知计算与智能车实验室,依旧忙碌且安静。在这里,西安交通大学教授薛建儒课题组的无人驾驶研究正驶向更深广的前沿领域。

迎难而上,融会贯通

自上世纪80年代,欧美研究团队开展智能驾驶研究,无须人参与的自主驾驶是否能够实现就成为研究主题之一。

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学术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南宁敏锐察觉到国外辅助安全驾驶与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趋势,加之部分高校实验室和生产企业的需求,西安交通大学于2001年末组建了智能汽车课题组,开始了相关研究。

如今已是长江学者的薛建儒,当时是博二的学生。面对着从未涉及的领域,他坦言,这个项目从一开始就很有难度,不仅仅因为技术链路长、难点多、难度大,而且项目本身就十分有挑战性。

“我们的学科方向主要是计算机视觉,对车的电气装置、机械结构和车辆运动控制等技术,我们一点基础都没有。”薛建儒说。当时找不到合适的合作团队,课题组只能自己从头开始学习基础理论,搭建实际系统。“让机器代替人开车”这一想法从来没有真正成功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没有人知道它能不能实现。从2001年到今天,课题组不断补齐技术链路中各个短板环节。

无人驾驶研究需要不断进行真实交通环境中的自主驾驶测试。据团队成员、青年教师崔迪潇介绍,课题组的无人车实验平台由传统车辆改造而来,主要的改造有两部分:一是将方向盘、油门、刹车改成电控。二是加装相机、激光等传感器及相应的计算设备。车载计算机处理分析传感器数据,输出控制信号给方向盘、油门和刹车,最终实现车辆的自主运动。这一看似简单、很容易理解与操作的步骤,却让薛建儒课题组用了十余年的时间去不断地钻研。

刚开始的几年,由于改造加装的实验设备堆满了车内空间,大家只能忍着酷暑严寒长时间围着车露天调试,实验工作很是艰苦。“近年来,通过课题组的不断努力和技术升级,目前的实验环境已得到极大改善。”崔迪潇说。

抓住机遇,积厚成器

虽然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国家允许无人驾驶车辆投入日常使用,但并不妨碍这一技术的进步与研究。

据汤森路透知识产权与科技最新报告显示,2010年至2015年,与汽车无人驾驶技术相关的发明专利超过22000件,并且在此过程中,部分企业已崭露头角,成为该领域的行业领导者。

谈及目前课题组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情况,薛建儒表示,2005年研究所的课题组就已经实现了在特定路段上的无人驾驶。2005年暑假期间,课题组和来自国外的几支新能源汽车研究团队一起组成了一支车队,从西安出发,以敦煌为目的地,重走丝绸之路,以此来测试尚处于发展初期的自动驾驶和新能源汽车技术。这次测试标志着学校的无人驾驶技术第一次从实验室真正走向真实的交通环境。

据崔迪潇介绍,在2009年之后,自动驾驶技术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近日,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发布了《2018年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加快落实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中行业急需和通用基础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有关赛事已经选用了正常的交通路段,参赛车辆能够汇入车流,以最高每小时70至80公里的速度在正常交通流中自主驾驶。

前景广阔,未来可期

“这一颠覆性技术将深刻改变人们的出行及物流运输相关的各个行业,并且这一趋势不可逆转,无人驾驶在可预期的将来终究会实现。”崔迪潇兴奋地说。

在薛建儒看来,每年因为错判路况而发生的事故数量都会令大众震惊,而面对紧急驾驶状况,正确、及时的决策对于驾驶员和乘客的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无人驾驶技术可以通过客观判断和精确操纵,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驾驶失误。

除此之外,无人驾驶在节省能源、改善交通环境、减少停车空间等方面也具有传统车辆不能比拟的优势。

谈及对于智能车产业的未来发展,薛建儒认为,虽然无人驾驶仍需解决安全性测试这一问题,但目前的技术水平已经具备了应用的基本条件。“毋庸置疑,自动驾驶技术及周边产品将在未来对社会、国家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科学报》 (2018-07-03 第8版 科创)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