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方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3/15 9:26:42
选择字号:
来自春天的农事报告

 

编者按

春光正好,农事正忙。今年年初,各省市区政府陆续在各自的人代会议上公布了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一些地方还相继召开了农业农村工作会议,总结了2016年农业农村工作成效,并对2017年任务作出安排部署。

正值全国两会,本报特别编辑了5个省市区的“农事报告”,分享他们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形势下,于“三农”领域寻求特色突破的经验与目标。

黑龙江:释放绿色生态农业优势

2016年,黑龙江面向市场,拓展农民增收路径,大力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深入推进“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完成实测1.39亿亩。综合经营型合作社新增129个。推行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活体畜禽抵押贷款。生态高产标准农田新增665.4万亩;实施“三减”行动;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达7400万亩;新建水稻标准化育苗大棚6.2万栋。

积极落实大豆目标价格和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玉米种植调减1922万亩,经济作物新增177.7万亩。把“卖得好”摆到突出位置,进而靠“卖得好”带动倒逼“种得更好”,既通过延伸产业链推动农业产业化,又通过强化营销使农民在价值链上获得更多收入。

基于需求增长判断,持续大力推动畜牧业发展,在已建成182个单体存栏1200头奶牛场基础上,又投入43亿元,拉动社会投资201亿元,建设300头以上规模奶牛场146个、300头以上规模肉牛场210个、3000头以上规模生猪场197个。举办第二届国际奶业展览会暨乳业合作大会。

在国内举办14场大型绿色农产品营销推介活动。推广“互联网+”营销,建设“互联网+”高标准绿色有机种植示范基地1170个。各类农村电商主体达到2.7万个,实现交易额135亿元,分别增长92.8%、123%。水稻、大豆、杂粮众筹营销突破30亿元。举办林业产业发展合作大会,设立100亿元林业产业基金。

2017年,黑龙江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继续从水利、科技、农机、生态四个方面提升农业生产力,同时以提高农业产业化、市场化水平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针对“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中粮食销售加工市场化和种粮收益保障法制化两个薄弱环节,完善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操作方式。稳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注重机制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支持各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推动农业合作社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全方位转变。

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建设生态高产标准农田,深入实施“三减”行动。实现玉米增值收益主要突出产业链,特别要把握玉米价格改变与国际市场倒挂的有利时机,狠抓玉米深加工和畜牧业发展,同时通过扩大鲜食品种市场覆盖提升价值链;实现水稻增值收益主要突出价值链,通过质量提升、品牌营销获得更多增值收入;实现大豆增值收益要产业链、价值链并重,通过非转基因、高蛋白食用型大豆营销与精深加工结合获得更多增值收入。面向市场调整种植结构,蔬菜、瓜果、鲜食玉米、马铃薯等特色作物面积发展到1000万亩。

持续大力发展高品质乳制品、畜牧产品生产,推动“两牛一猪一禽”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扩大“森林猪”“森林鸡”、食用菌等林特产品发展。办好第三届国际奶业展览会暨乳业合作大会。突出寒地黑土、冬季自然休耕、病虫害少、非转基因等生态优势,完善标准,严格监管,进一步巩固和提高龙江农产品吃得安全、吃得放心的整体信誉。

持续推广农产品点对点营销、集团和个人定制营销、全生产过程展示性营销、众筹、微商等多种互联网营销方式。引导企业和农民通过产权重组、合约使用、特许经营使用等方式,结合特殊地理标识营销,培育形成有竞争力的知名品牌,替代“东北大米”“东北特产”等模糊概念。在“卖得好”提升价格基础上,带动倒逼“种得更好”,推动种植养殖达到绿色标准、有机标准直至欧盟有机认证标准,推动龙江由大粮仓变成绿色粮仓、绿色菜园、绿色厨房。

湖南:大力发展精细农业

2016年,湖南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继续实施农业农村三个“百千万”工程(“百企千社万户”现代农业发展工程、“百片千园万名”科技兴农工程、“百城千镇万村”新农村工程),粮食总产稳定在600亿斤左右,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35万亿元,双季超级稻年亩产量又创世界纪录。

突出抗灾补损稳生产,着力保障主要农产品供应。突出优化结构促融合,着力提升农业供给质量效益。突出夯实基础强装备,着力增强农业综合产能。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建设,提高农业土地产出率、全要素生产率。

突出治理环境强监管,着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力实施“一控、两减、三基本”行动,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加快推广,农业面源污染加剧势头得到遏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和追溯体系建设,全省农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达到98%。

突出补齐短板惠民生,着力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坚持按照城乡一体发展要求,着力发展农村民生事业,补齐农村发展短板,助推农村全面小康建设。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930元,比上年增长8.5%。

突出深化改革建机制,着力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深化农业经营制度改革,继续实施“千社”“万户”工程,开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示范创建,累计认定家庭农场15749家、农民合作社55919个,新型职业农民累计发证人数达到30352人。

2017年,湖南将把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全产业链条、全产业领域变革的深刻内涵;坚持以生产环节的“四高”、供给环节的“四低”、结构端的“四性”和要素配置的“四难”为问题导向;找准发展精细农业这一工作路径,即“着力打造以精细农业为特色的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

2017年,全省农业系统要按照大力发展精细农业、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坚持强基础、稳总量、提品质、优结构、延链条、增效益、促增收的“二十一字”原则,着重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大力调优农业结构。要以市场为导向,树立“大食品、大粮食”观念,按照“稳粮、提养、优经、扩饲”的思路,推动农业结构调好、调优、调顺。重点培育和提升粮食、畜禽水产、果蔬、林产、茶叶等千亿产业,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省财政对每年认定的10个产业集聚区给予奖励。

着力提升农业市场竞争力。加快推进农业组织化、合作化、市场化,不断增强市场驾驭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稳步增收,重点做好“引、拓、占”三篇文章。

大力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当前农业发展存在的两道“紧箍咒”,即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条件趋紧,根本成因就是生产方式不精细。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着力整治农业环境突出问题,大力推进清洁化、资源化、标准化生产,实现农业资源永续利用。

切实强化农业发展要素支撑。集聚种业、科技、农机、信息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切实增强农业发展核心竞争力。

尽快补齐农村发展短板。补齐短板非朝夕之功,要从长远处着眼,于精细处着力,找准抓手、久久为功。主要突出“三抓”,即抓品牌农业、抓美丽乡村、抓产业扶贫。

深入推进农村改革。主要是抓好三项改革,即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健全农业支持保护机制。深化国有林场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建立林地“三权分离”制度。

重庆: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2016年,重庆加强“三农”工作,粮食、生猪、蔬菜等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稳中提质,柑橘、榨菜、生态渔业、草食牲畜、中药材、茶叶、调味品等七大特色产业链综合产值达到1040亿元,增长15%。

实施行政村通畅工程5000公里,提前实现行政村通畅目标。所有行政村实现光纤接入。扎实推进重点水利工程,新增蓄引提能力1.96亿立方米,巩固提升了65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

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建成100个美丽宜居村庄,实现66.8%行政村生活垃圾治理,完成500个行政村环境连片整治。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有序推进土地流转和农业基础开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占比提高到42.1%,建成高标准农田670万亩、标准化产业基地796万亩,耕种机械化水平提高到45%。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8万个,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7万人。

围绕安稳致富、生态保护和地灾防治,实施三峡后续项目2519个,建成一批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产业发展项目。推进地质灾害巡防治理,避险搬迁实现应搬尽搬。

2017年,重庆将推动农业农村转型发展。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深化“三农”领域改革。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提升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能力。探索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改革的有效实现形式,扩大农村集体资产量化确权范围,推动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户,健全非经营性资产集体统一运行管理机制,激活农村资源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开展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点。完成国有林场改革,深化供销社和农垦改革。

加快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稳定粮食、生猪、蔬菜等基础产业,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促进七大特色产业链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推动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区域特色产业提质发展。推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发展及副产品综合利用,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和冷链物流体系,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延伸农业产业链。统筹农产品生产基地布局,新建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和出口示范区。健全标准体系,加强品牌建设,发展农村电商,增强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筑牢农业农村基础。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推进高标准农田、标准化产业基地建设,提升农业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持续改善农业农村发展条件。完善财政支农政策,深化农业项目财政补助资金股权化改革试点。完善农业农村发展用地保护机制。开展农业设施权属证融资试点。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深化农产品收益和价格指数保险试点。

持续推进三峡后续工作。完成年度项目申报,落实库区基础设施、特色产业、生态环保等后续项目。推进城镇移民安置小区综合帮扶和农村集中安置区精准帮扶,促进安稳致富。实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避险搬迁,加强库岸环境综合整治、危岩处理和移民安置区高切坡防护,切实保障库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陕西: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2016年,陕西培育壮大现代农业,建设高标准农田66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农田50万亩,各级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2680家、合作社近4万家,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率超过90%。粮食总产量1228.3万吨,苹果产量1096.5万吨、猕猴桃产量131.25万吨,蔬菜产量1896.18万吨。

2016年,陕西全省水果总产量达到1711万吨,继续稳固了全国水果大省的地位。通过果园托管、果园入股、土地入股等融合模式探索,促进资金、技术、人才更多的反馈农村,加快农村种养结构、产品结构和区域结构的调整,为农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提高了农业比较效益。

目前,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规模和带动能力增强,形成了以家庭农场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合作社为纽带的产业融合主体。全省初步形成了以西安周边地区为核心、以关中平原为主带、以陕南和陕北为辐射区的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格局,同时生产智能化、经营电子化、质量可追溯的现代农业生产格局基本形成。

2017年,陕西将积极适应农业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的阶段性变化,创新体制机制,推进科技进步,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着力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力争2017年粮食总产稳定在1150万吨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到56%,大宗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0%左右,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以上,农业增加值增长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

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全面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严守耕地红线,全面建立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区制度,实施整镇连片现代粮食基地建设,新增基本农田50万亩,粮食总产超过1150万吨。

持续优化苹果品种结构,扩大猕猴桃、核桃等种植规模。推动养殖业适度规模标准化发展,打造一批优质农副产品基地。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支持特色养殖、绿色蔬菜、花卉苗木和木本油料产业发展。推进茶叶标准化种植、清洁化生产和多元化开发,提升陕茶知名度和竞争力。建设一批中药材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基地,提高中药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支持杨凌示范区加强农业科技有效供给。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壮大农业农村市场主体,突出龙头企业带动,培育10个明星企业、500个示范合作社、1000个示范家庭农场、10000名职业农民,构建“接二连三”的农业全产业链。

实施产业融合发展“十县百镇千村”示范工程,支持大荔县、蓝田县、榆阳区、西咸新区泾河新城开展国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立综合型农业信息监测体系,保护地理标志产品,培育一批优势农产品品牌。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全面实施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改革、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利。

抓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有效监督管理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有序实施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建立集体资产股权登记制度,搭建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平台,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推进土地承包权有偿退出、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土地经营权流转、股份经营、托管经营等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

新疆:优化结构 节本增效

2016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围绕“稳粮、调棉、优果、兴牧、上特色”的调整路径,积极调整优化农业产品结构、生产结构、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放大优势,做强做精特色,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节本增效取得积极进展,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能力和水平持续提高,促进了农业内部协调、发展质量和产业竞争力逐步提升。

“四大基地”建设和“六大产业”发展协调推进,粮食总产达1535万吨,实现“九连增”;棉花种植向优势产区集中,总产量420万吨,增长2.6%,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稳步推进,促进棉农增收和棉花产业延伸、壮大;畜牧业加快发展,肉类、禽蛋总产量分别达到285万吨、62万吨,增长3.1%、3.7%;林果业提质增效步伐加快,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进一步强化。

实施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产品加工转型升级、休闲农业提升、农产品市场开拓“四大工程”,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化体系发展势头向好。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07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2家;培养自治区农业产业化园区43个,建成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5个;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新建3500座果蔬烘干房和2000座冷藏库。

2016年,新疆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649亿元,较上年增长5.8%;落实各类强农惠农富农资金34.5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历史性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183元、增长8%,贫困人口减少60万人以上,新疆农牧业继续保持了稳中有进、总体向好的良好发展态势。

2017年新疆农业工作目标任务是:农业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作用不断增强。主要农产品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粮食面积保持在3400万亩,生产能力稳定在1500万吨左右。小麦品质从“大众化”向“精品化”“专用化”“特种化”方向发展,粮食作物结构、品质、加工进一步优化提升。棉花面积保持在2200万亩,产能稳定在250万吨,品质、效益得到进一步提升,国家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地位不断巩固。

设施农业100万亩,投产率稳步提高,标准化管理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质量和效益逐渐增加。特色优势产业规模突破1000万亩。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升,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断提高,农业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农业整体发展实力显著增强。

2017年,新疆要把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作为首要任务,继续统筹推进粮食、棉花、林果、畜牧“四大基地”建设和设施农业、区域特色农业等“六大产业”发展。

要把大力推进农业产品结构调整优化作为重要任务,重点围绕延伸产业链条、培育龙头企业、创建品牌名牌、加强市场引导、加大政策扶持,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层次和水平;要把大力推进农业经营结构调整优化作为主要任务,坚定不移推进农产品市场开拓战略。

紧紧抓住自治区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的机遇,突出“五大建设”,不断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要把科技支撑能力建设落实到现代农业的各环节各方面,充分发挥科技创新驱动引领作用;把提高农产品质量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叫响新疆农产品绿色、生态、有机品牌。

着力开辟农业外增收领域和渠道,促进贫困地区农村劳动转移就业;切实抓好体制机制改革,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实现全区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5.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的自治区“三农”工作的主要目标。

(本报记者王方整理,潘杰、郭刚制版)


 

黑龙江:农场收获玉米


 

湖南:茶园虫害绿色防控


 

重庆:优质农产品荣昌猪


 

陕西:猕猴桃基地园丰收


 

新疆:观光温室大棚里的哈密瓜苗

《中国科学报》 (2017-03-15 第8版 区域)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科学家发现第一颗拥有永久黑暗面的行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