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磊 王霜霜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5/5/20 10:56:10
选择字号:
大学教授漂在八百里皖江做“江豚卫士”

 

迷彩服、黑胶鞋,站在一群渔民身边,身为大学教授的于道平毫无“违和感”。下水拉网、抬船,他的动作也和渔民们一样娴熟。于道平说自己“就是个干粗活的”,可他这“粗活”却也干出了水平。

长江流经安徽省境内长约416公里,俗称八百里皖江。30年里,为了保护江豚这个濒临灭绝的“水中大熊猫”,于道平在八百里皖江上不知道走了多少个来回。

于道平,安庆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淡水生态所教授、农业部安庆西江长江江豚救护中心技术负责人,同时也是国际动物学会会员、农业部濒危鲸类专家组成员、环保部评估中心水生动物评审专家。

从1985年至今,他与江豚已经打了整整30年的交道。他组织江豚野外考察和救护近百次,解剖死亡江豚200多头,脚步踏遍大半个长江流域,东起上海,西至湖南城陵矶。只要有江豚出没的地方都曾经留下过他的身影。

他是安徽省第一个主持开展长江江豚活体捕捞成功的人,长江安庆江段第一个提出江豚保护工作的人,安庆江段第一个长江江豚救护中心建立的推动者。

上个世纪80年代,由于长江干流生态环境恶化,白鳍豚数量锐减,为了保护仅剩的300多头白鳍豚,需要把白鳍豚捕捞到故道中保护起来,而当时我国的淡水豚捕捞技术还是一片空白。

为了探索白鳍豚的捕捞技术,于道平从当时数量相对较多的江豚入手,从1988到2001年,每年春天都会“漂”在长江上,累计有3年多的时间吃住在渔船上。他组织训练无为县土桥镇、铜陵县大通镇和安平乡的渔民活体捕豚。

1992年,他在安徽铜陵江段首次成功捕捞到7头江豚,这是安徽省首次捕捞淡水豚成功。在实践中,于道平发明了“伺机伏击”法,大大节省了声驱网捕的人力、物力,丰富了我国的淡水豚捕捞技术,相关成果发表在2001年的《水生生物学报》上。

俗话说“行船跑马三分险”,在江上做活的人,最害怕的就是突变的天气。然而对于道平这些江豚考察者来说,这时他们最兴奋,因为“越是天气不好,狂风大作,江豚越活跃,一个个都往外蹦,我们见到它的可能性就越大,那时候的心情是紧张又兴奋”。

在江上“漂了”几十年,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但是于道平从未想过放弃。

“白鳍豚的功能性灭绝对于我们来说是很惨痛的教训,所以现在江豚的保护绝对不能重蹈白鳍豚的覆辙。”据他介绍,上个世纪由于对白鳍豚的保护资金和技术上的短缺,白鳍豚迁地保护工作一拖再拖,到真正下定决心去捕捞白鳍豚时,长江里的白鳍豚早已不见踪迹。

“我目睹白鳍豚灭绝,眼见得江豚又要消失,如果说长江容纳不了水生动物,哪又能容纳我们人类。”于道平说,“我这个人也没有其他的本事,既然做了一件事情就把它做好,所以我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情——江豚保护。”

安庆江段素来河道弯曲,众多的河汊和无人沙洲使得渔业资源十分丰富,一直是长江江豚的重要栖息地之一,与洞庭湖、鄱阳湖并称“长江江豚三大生存场所”。

然而,安庆江段江豚保护工作与高密度的江豚分布现状极不相称,在2006年以前,安庆甚至没有开展江豚保护这一工作,更别提给江豚治疗康复的救护区和生存的迁地保护区。

于道平来到安庆师范学院第一件事,就是向安庆渔政局建议在西江建设江豚迁地保护区。为了西江保护区的建立,于道平四处奔走,参加各种学术会议时,不止一次向媒体介绍西江迁地保护的观念,希望得到社会舆论的关注。经过于道平和安庆渔政局多番努力,2014年4月,当地政府终于同意在西江划出一部分水域,建立长江江豚救护中心。

目前,在安庆西江长江江豚救护中心,5头江豚经过一年的喂养,营养状况良好,平均增重都在10公斤左右。

救护中心的建立让于道平颇为欣慰,可他还是不能放下心来,因为救护中心的职能只是让江豚得到暂时寄养和治疗。下一步,他希望通过进一步的协商,把整条西江“承包”下来,建立可容纳几十头江豚的迁地保护区。

从2006年调入安庆师范学院,一直到2013年,安庆当地只有于道平一个人从事江豚研究。独木难成林,缺少团队让许多研究工作难以开展,于道平一直自嘲是个“光棍老师”。庆幸的是,安庆师范学院淡水生态研究所现在又来了两名年轻教师,相继取得了不小的学术成果,这让他感到欣慰。

多年辛苦的野外工作,于道平病痛缠身,腰肌劳损、风湿性肩周炎、胃病, 1995年还检查出患有血吸虫病,可他全然顾不上。

根据2012年长江江豚调查结果,目前长江江豚总数仅为1040头左右,这个数据意味着如果不赶紧实施保护的话,江豚将会在10年内灭绝。

时间已经过去了3年,于道平一直在提醒自己,要抓紧最后的时间“为长江留住这一点野性”。(原标题:大学教授漂在八百里皖江做“江豚卫士” 于道平:为长江留住这一点野性)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