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邓晶龙 周白石 朱丹 白冬梅 靳莹 来源:每日新报 发布时间:2014-7-3 14:14:32
选择字号:
追忆魏寿昆院士:师者如兰气自洁

 

天津北方网讯: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冶金物理化学学科创始人之一魏寿昆老先生,于2014年6月30日19时5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7岁。这位中国最年长院士生于天津长于天津。昨天记者采访了津京两地与先生有着不解之缘的相关人士,力图还原大师的精彩一生。

弃商就学考入三中

魏寿昆1907年9月出生在天津一户败落的商人家庭。他是长孙,全家都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企盼他将来重入商界。读完三年私塾,魏寿昆考进了离家最近的育德庵小学,毕业后又进入天津铃铛阁官立中学(现天津三中)。

1919年夏天,魏寿昆参加铃铛阁官立中学的考试。300多名考生将偌大的礼堂挤得满满当当,上午英语、数学考完,他自信满满,下午考语文,题目由监考老师写在黑板上,近视的他向邻桌求助,才晓得考题是“议论‘贵平实论’”,本来胸有成竹的魏寿昆一下子慌了神,无奈之下,只好“胡编乱造”地答完,一心想着:语文要不及格了!出榜的时间到了,黑压压的人群里,他从头开始搜索自己的名字,直到第53个才找到(共录取60人),悬着的心终于落下。

当时的铃铛阁官立中学师资阵容很强,有两位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硕士,其中一位教英语兼西洋地理课的杨荣懋老师很欣赏他的才华,经常给他讲西方发达的科学技术,对他人生道路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后来,杨荣懋先生把女儿杨英梅嫁给他,成为他的岳父。

全校第一北洋骄子

魏寿昆是中国最年长的院士,也是天津大学(北洋大学)的杰出校友。翻开魏老的简历,“天津”和“北洋”是他前半生最重要的印记:1929年北洋大学毕业,曾任北洋大学教授、北洋大学工学院院长,天津大学教授、副教务长……用魏老在2006年撰写的《机遇与前半生的回忆》中的话形容:“我就读的私塾、小学、中学及大学都在天津,就连留学德国,也是考取了天津市公费留学。所以是天津市父老培育我成人的。如果我有点滴成就,首先应归功于天津市人民。”

儿时的魏寿昆因家庭贫困,考入了有奖学金及贷书制的北洋大学。当时北洋的校址在天津西沽,距离魏家只有5公里,周末回家及返校都步行。魏寿昆在北洋先读两年预科,期间学了第二外语——德语。本科四年,他读的是(采)矿冶(金)系。1929年毕业,获矿冶系工学学士学位。

魏寿昆回忆说,“母校校园远离市区繁华区,周日进城学生很少,大部分学生都在校内苦读、设计、绘图或从事体育活动。400多名学生中西装革履者仅4-5人,绝大部分长袍布履,非常朴素。天津鞋店当时出售一种仿皮鞋,我们动脑筋,用黑帆布代替皮鞋面,多层压制的猪皮做鞋底,既防水又耐磨,深受母校学生欢迎。”

而“实事求是”的校训,也是魏老一生铭记的。1980年,魏老为纪念北洋大学建校85周年所写的《北洋大学的回忆片断》中提到:“北洋校徽是一个钟形红棕色铜牌,中部镶以景泰蓝的工科大楼图样,两旁镶有‘实事求是’四个篆体字。”北洋大学当时的入学考试及学期、学年考试均以严格著称。如每次预科一年级有120人,六年之后毕业时只不过五六十人,淘汰率高达50%-60%。而魏寿昆于1923年夏,是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北洋大学的;1929年又以全校第一名——各科平均94分的优异成绩毕业……

教龄77载乡音不改

自1930年魏寿昆任北洋大学矿冶系助教至今,从事教育工作已达77年。1952年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重新组建了北京钢铁工业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前身),魏寿昆调到这所新建的学校任第一任教务长、一级教授。上世纪80年代曾经在北京科技大学就读的天津人王伟告诉记者:“我上大学的时候总能看到魏老先生清晨穿着背心短裤跑步,当时他已经80多岁,身形非常矫健。虽然我没有上过老先生的课,但是听说他上课时常常使用天津话,他还风趣地告诉大家‘没办法,谁让我是天津人呢。’”

北京科技大学新闻中心的陈捷主任告诉记者:“魏老先生因为眼睛的黄斑问题,在百岁生日的时候视力已经下降得非常严重了,102岁左右已经失明了。但是老先生在90多岁的时候还坚持每天做数学题、看文件、读报纸。他有一儿两女,也已经都六七十岁了,失明之后他依旧让儿女每天为他读报,了解时事。魏老先生虽然年事已高,但头脑非常清晰,因为我和他有过接触,他就一直记得我的名字,前几年还打电话来专门找我。”记者昨天也从魏先生治丧委员会获悉,魏寿昆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定于2014年7月6日(周日)上午9时整,在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

百岁寿辰时收到母校最珍贵礼物

“还是天津大学保存得好啊”

从1923年考入北洋大学做学生,一直到1952年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奉命离开天津大学,成为刚组建的北京钢铁学院第一任教务长,魏寿昆的“北洋”时光将近30年。2007年的9月6日,学校代表赶去北京参加魏寿昆先生“百岁华诞暨从教77周年座谈会”。百岁老人并没有坐轮椅,而是在家人的搀扶下走入会场——人民大会堂河北厅。时任天津大学党委书记刘建平代表魏先生的母校为他送去了一份珍贵的礼物——天津大学档案馆保存的魏寿昆先生在北洋大学读书时的珍贵学籍册和包括其在学期间珍贵照片的精美相册。这让这位百岁的北洋学子爱不释手。他接过学籍册和相册,喜笑颜开地说:“还是天津大学保存得好啊”!

天津大学(北洋大学)一直记挂着百余岁的北洋老人。2010年9月18日,在天津大学115周年校庆前夕,学校带领当年最小的在校生、15岁的毛亚宁向最年长的学长——魏老送上了包含115名新生祝福的祝福册。校园小书法家还书写了对联“云近蓬莱成五色,花开桃李列千行”,祝福老学长。魏老先生很高兴,他表示,自己会继续为国家的建设不懈努力,非常感谢母校对他的祝福,这些珍贵的礼物会一直珍藏。

得知魏老辞世的消息后,天津大学也第一时间发去了唁电,全校师生和海内外校友对魏寿昆老学长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新报记者朱丹通讯员靳莹 照片提供通讯员王建泽

记者追忆

师者如兰气自洁

听闻记者来自天津,魏老很高兴。

2006年9月,我跟着天大的老师一起奔赴北京。在人民大会堂河北厅,已华发满头的魏寿昆老先生在众多两院院士和学生们的簇拥下庆祝他的百岁华诞。

记者走上前介绍自己来自天津时,老先生的目光一下亮起来,他说:“我的小学、中学、大学都在天津度过,甚至留学也是天津给出的费用,感谢天津父老培育我成人,非常感谢,这话你一定要替我带到。”岁月流逝,情怀依旧。他对天津的感情,从来没有消失过。老先生的学生年龄最大的88岁,最小的只有20多岁,政界、商界、学术界……也有没毕业的年轻人。当各年龄段的学生们恭敬地面向他宣读祝贺词时,老先生一直坐直身子认真听着。致答谢词时,他用略带天津口音的语气顽皮地说:“刚才有那么多人恭维我,说实话我不敢当……”这是一个凝结了百年春秋的庄重而不失轻松的时刻。学问仰其深,品格仰其高,正直、爱国、严谨、谦和而智慧的魏寿昆先生思维敏捷、谈吐清晰,北洋旧事、德国留学、辗转抗战、建设钢院……深锁在时间阁楼里的往事他还记得一清二楚。

那时候的老先生,也还没打算从科研战线上退下来,他正准备带领学生进行三项科研项目研究。如今,老人已然挥别而去,但他留给我们的,却是最丰厚的财富。

八年前,在我和老先生有限的几句交谈中,我也看到了一位老人在一个谦和的外表下,跳动着的那颗经历了千锤百炼之后的赤诚之心。这种赤诚,留香永远。

原音重现

做人知足做事知不足

记者:您是家族中第一个走出来的读书人。

魏寿昆:我家从没出过一位中学生。读私塾、学买卖、当老板,是祖辈走过的从商道路。我则抛弃从商道路,在家里闹了一场革命。不到十岁时我想当科学家,大学以后我想出国留学走科技救国的道路。留德五年又两个月,为我一生为祖国和人民服务奠定了基础。

记者:当初为何学习冶金?

魏寿昆:中国地大物博,但当时钢铁少,祖国需要钢铁。

记者:1948年年底,您被列入计划南迁的名单,但您为什么选择留下来?

魏寿昆:孟子说,上下交争利,而国危矣。那时国民党已经失去民心,兴国的希望在共产党身上,所以我一定要留下来迎接解放。

记者:您的头衔很多,您最喜欢的是哪一个?

魏寿昆:教师。

记者:您从教77年,最想对学生们说的话是什么?

魏寿昆: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大家都应该这样。

(原标题:中国最年长院士魏寿昆逝世 新报追访老人赤子乡情 “感谢天津父老 这话一定带到”)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资讯 相关论文

图片资讯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资讯排行 一周资讯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