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三岁小孩都能玩的寻常游戏与科学研究挂钩时,却意外掀起了一场舆论风波—— |
欧阳钟灿点评“石头剪刀布”:这是谁的浮躁 |
|
■本报记者 潘希 见习记者 倪思洁
一项以“石头剪刀布”游戏作为研究模型的科研成果4月21日发表在电子预印本文献库(arXiv.org)中。紧接着,美国《麻省理工科技评论》(MIT Technology Review)、美国广播公司(ABC)、英国广播公司(BBC)等媒体对此项研究作了报道。5月初,凤凰网等国内媒体纷纷跟进。(
论文原文)(
解读)
这项经费20万元的跨学科项目原名“可控实验社会博弈系统中一些非平衡统计物理问题”,研究报告达21页。然而,成果在国内却惹得骂声一片,甚至有网友批评科学家“闲得蛋疼”。
在中科院院士欧阳钟灿看来,网络上对于“石头剪刀布”研究的激烈反对,体现出社会对科学研究的不理解。“他们都没有去看这本21页的论文,也没去看BBC的报道是怎么说的,光看到一则简短的新闻就开始破口大骂。”
“这是社会的浮躁,还是科学家的浮躁?”在发给《中国科学报》记者的手机短信中,欧阳钟灿心生感慨,“如果陈景润‘1+1=2’的研究放在今天,可能也会惹来争议。”
直击:对与错
5月5日下午,中科院理论物理所战略委员会正在召开2014年度会议。会议的报告人之一,正是“石头剪刀布”论文的第三作者、中科院理论物理所研究员周海军。
而由于“石头剪刀布”的研究饱受争议,报告前周海军决定,将原定的报告内容压缩,只谈“石头剪刀布”。
“因为论文还没有正式发表,所以我下面讲的一切,都可能是错的。”周海军直言。
当他介绍起“石头剪刀布”的游戏规则和实证研究过程时,坐席间不时传来轻微的笑声。而当他介绍到数据分析的方法和思路时,场内的声音消失了。
“这是一项科学研究,是对纳什均衡理论的挑战。”中国科学院院士张焕乔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评价。
“这应该不是三岁小孩能做的。”面对布满屏幕的公式,周海军感慨,“我从来没列出过如此长的公式。”
不过,张焕乔认为研究还存在不足之处,比如,研究的抽样数据还有局限性,关于偏离后的分布究竟如何,需要进一步将抽样样本扩大,而且要考虑文化、年龄等因素。
对于会场上包括十几位院士在内的“大咖”们的质疑,周海军直白地回答:“这些问题值得我们继续做实验。”
回顾:始与终
从2010年12月起,周海军就和该项目负责人、浙江大学实验社会科学实验室研究员王志坚,以及浙江工商大学教授许彬,开始了基于“石头剪刀布”模型的实证研究。
他们征集了360名大学生,分成12组,让大学生们对着电脑做300轮“石头剪刀布”游戏,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每轮的输赢和总的输赢情况。实证研究一直持续到今年3月。
从媒体报道来看,最受关注的研究成果是“怎么在‘石头剪刀布’中能赢”。论文也将制胜策略总结为“胜留输变”,即人们在玩“石头剪刀布”时,赢家习惯于保持现状、输家倾向于作出改变。
不过,《中国科学报》记者发现,研究探讨的问题远不止这些。
“如果按照纳什均衡理论,整个系统中,石头、剪刀、布出现的行为次数应该是完全平等的,各占1/3。”周海军说。
所谓纳什均衡理论,是1950年由美国数学家约翰·纳什提出的非合作博弈模型——如果某情况下无一参与者可以通过独自行动而增加收益,则此策略组合被称为纳什均衡点。
研究的初始数据结果显示,石头、剪刀、布的次数基本相同,符合纳什均衡理论。
但随着研究人员的进一步分析,他们发现,其实每经过35轮游戏,在从“石头”到“剪刀”到“布”的顺序上,整体的行为选择会有弱的定向偏转现象。“这是纳什理论无法解释的。”周海军说。
探讨:深与俗
“简单但有趣。”欧阳钟灿对该研究评价称,这是一项简单的博弈理论研究,但又不是简单地得出纳什均衡结论,往后还有很多值得研究的东西。
其实,在科学界,有趣的研究并不少。其中,最著名的是2009年美国埃默里大学的弗兰斯·德瓦尔和萨拉·布罗斯南关于“猴子与公平”的研究。科研人员在实验开始给每一对猴子同样的奖赏——黄瓜,后来他们给每对中的一只吃甜葡萄,本来很高兴接受黄瓜的猴子看到同伴得到葡萄时便不再接受黄瓜,并用黄瓜袭击饲养员。由此,他们得出结论:要求公平、公正的意识不是人类所特有的,其他灵长目动物也有。
“‘猴子与公平’的研究同样简单有趣,而且意义重大。”欧阳钟灿说。
对于这场“石头剪刀布”的舆论风波,欧阳钟灿表示,这体现出国内公众的科学素养还不够,对网络言论依旧缺少判断。
不过,面对社会的质疑,周海军选择了自省:“公众不理解我们的工作其实也是对的,他们的批评说明他们是关心科学的,那么科学家就要尽可能用公众能听得懂的语言去表达。” (原标题《“石头剪刀布”折射谁的浮躁》)
《中国科学报》 (2014-05-08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