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冀强 来源:山东商报 发布时间:2012-8-20 14:02:38
选择字号:
复旦大学副教授状告母校讨职称

作为全国首批重点大学,复旦大学享有很高声誉,8月16日,有外地行人在复旦大学门口前拍照留念。

1992年,陈云以优异成绩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本科毕业、并直升为本校研究生继续深造时,肯定不会想到,二十年后自己会将“有着特殊感情”的母校,告上法庭。
 
今年7月,已经在复旦大学任职副教授十年的陈云,认定自己在连续三次的教授职称评审中遭遇了不公正的待遇,并且涉及严重的人事腐败。此前她向学校申请公开同时申报者的材料等信息,复旦大学答复称,已经还给了申报者,拒绝公开。于是,一纸诉状将她和母校对立在了原告和被告席上。
 
突兀增加的选票
 
这是一个历时五年的冗长故事。对于这其中的点滴细节,留着短发、干练的陈云记忆深刻,她用颇快的语速将一切倾诉。
 
2001年9月,在日本广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陈云申请回母校复旦大学工作,并于2002年2月回复旦任教。同年12月,她顺利晋升为副教授。谈及那段经历,陈云感慨良多,她说自己留学之前,就规划着早日回国。“申请回复旦,毕竟是我的母校,有着特殊的情感。”
 
波折始于2008年。已经任职副教授多年的陈云,第一次申请正教授职称折戟。事后她才知道,在资格预审环节,她遭受了双重标准。有人的学术成果在申报时并未出版,以“期货”的形式申报成果并通过了,而她却被告知,必须是“正式出版物”。“那是第一次遭遇不公平,当时真的没有多想,也没有太在意。但没有想到后来这种不公会愈演愈烈。”五年后,陈云感慨道。
 
2009年下半年,陈云再次提出正教授职称申请。2010年1月22日,她所任职的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按照惯例召开了教授会,进行了首轮资格预审投票。几天后陈云得知,她没有通过此次的资格评定。
 
“我事后逐一给所有教授打了电话,询问当时的投票程序。在学院拥有投票权的22名教授中,当天17人出席,5名教授因故缺席。沟通中,好几个教授都告知我得了11票。”陈云介绍说。
 
按照规定,得票超过2/3者可过关通过资格预审。几天后,陈云向学院提出了自己的质疑:即17票的2/3应该是11.3票,按照四舍五入,基点票数应为11票,自己可以通过预审。
 
她的质疑并未使结果更改。“我对这样的结果十分讶异,因为我2008年度申报时就通过了资格预审,2009年度的申报成果增加了,却为何连资格都没有了?”带着这种疑问,她要求申诉。
 
事情并未在纠缠中止步,很快她有了新的发现。陈云告诉记者,在继续向学院领导反映过程中,她从其任教学院的党总支书记沈兰芳那了解到,当天实际共有18人投票,其中一名是“委托投票”。按照18票计算,陈云所获得的11票便不及2/3的过关标准。在今年三月底,复旦大学信息公开办公室答复陈云的信息公开请求时,也明确答复“2009年度参加教授会的教授人数为18人,其中委托投票一人。”同时回复给陈云的一份手书的“委托书”中,委托内容为“因本人另外有事不能参加本院的高级职务资格评审会议,委托沈兰芳老师投票”,落款樊勇明,时间是2010年1月20日。
 
陈云说,出现了这个突兀的第18票后,她就此问题一直找学院领导、人事处甚至校领导反映,但依旧无果。事实上,对于这个突然产生的18票,也让一些参加了投票的教授心生疑惑。当天就在投票现场的浦兴祖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我记得很清楚,没有听到任何人提到过委托投票的事情。当时宣布的时候也只说总票数是17票,陈云得了11票。”“事实上,根据相关法规,高级职称评审各个环节,都禁止委托投票,所以,即使暂时撇开第18票的真实性,这张突然出现的‘委托投票’也是非法的。”向记者还原了那段曲折后,陈云已是口干舌燥。
 
8月18日,本报记者分别向投票委托人樊勇明和被委托人沈兰芳求证了解此事,但二人均拒绝接受采访。

1 2 下一页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